返回

汉祚高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余音绕梁(第9/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不知,但他仍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科举取士的改革,他从来到这个世道便一直在筹备,哪怕在大梁新朝创建之后,仍然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酝酿铺垫,且最近几年频以制科取士而作铺垫。

    如今大事终于做成,虽然章制草创,看似积弊诸多,与明清时期那种章制体系相去甚远,但他本身所面对的便是一片莽荒,根本就没有明清时期那庞大的官绅集体来响应政令。

    而且就是那些看似冗科繁余、根本就没有开科必要的名目,才是科举发源阶段的精髓所在。此世虽然得有印刷术使得知识渐次传播沉下,但在这么短时间里,相对于世族旧宗子弟传承完备、高效进学的知识接受方式,寒庶子弟没有任何优势!

    这一点,从诸科之中公认最严格的秀才科便可以看得出,郗超久学馨士馆,张玄之家学渊源,不属于中州旧族的郭瑀是大儒郭荷授经弟子。放眼天下,多少寒庶子弟能有这样的机遇?

    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没有必要的冗科,诸多外州举人兴高采烈上洛,灰心丧气落榜,对于这个所谓科举大典,还能剩下多少信心?

    城门立木,取信于人。甚至于立国之初,皇帝陛下便裁省州权,事权下县,甚至堵死了门荫授官这一政治资源分享途径,就是为了给这些贡士、进士们提供足够的晋身之位,从而压制世族门阀循此复辟。无事予之,取士何用?

    当然,这种层次的考量还远非当下那些洛中学子们能作猜度。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们都各自沉浸在或喜或悲的氛围中。

    一直等到三天之后,六百余名新科贡士再集洛阳城中,乘坐公车沿朱雀大街直往台省中枢而去。

    这一日,朱雀大街两侧坊民毕集,一个个眼光灼热打量着那些端坐公车上的新科贡士,沿街两侧不断爆发出雷鸣喝彩。那些赞叹声、称许声不断涌入耳中,更让一众新科贡士满心欢愉,不能自胜,若非还需要保持仪度,只怕已经要忍不住加入民众们的欢喜中。

    公车三人并乘,万新所在车驾位于车

-->>(第9/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