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米尔附近的东方大军想要驰援苏兹达尔河,两天之内就能到达。罗伟德为了拖住东方大军,恐怕是连吃奶得劲儿都用出来了吧。不管有没有罗伟德的消息,决战都必须尽早打响的,时间拖久了,卡奇格一战振奋的士气,估计很快就能泄干净。
太康五年六月二十九,驻守石桥据点的几千兵马向南撤到中军大营,至此,苏兹达尔河南岸所有的定国军士兵全都集中在了一起,而斯拉夫人也不断集中,兵力不断汇集,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定国军,双方目的都很明显。毕其功于一役,谁都不想再耗费时间。至此,定国军共集中三万人,而斯拉夫东西两侧兵马相加达到了恐怖的六万多。论战力,自然是定国军高出一筹,可论兵力以及地利优势,自然是斯拉夫人,所以说,这一战双方算是公平决战,石桥据点南部,乃是广阔的平原,赵有恭选择的决战地点也是很讲究,此处四野开阔,战略空间充足,在这种地方,很难策划什么阴谋诡计,此战到底结果如何,双方更凭手段。这么多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生死鏖战,从武州城血战到永定河恶战,再到鲜血淋漓的辽东苦战,如今的赵有恭早已是宠辱不惊,他没什么压力,但不代表普通的士兵没有压力。毕竟斯拉夫人可是集中了六万多人的兵马,在弗拉基米尔方向不能及时驰援的情况下,己方可是处在绝对的劣势地位。
又一次夜晚降临,星空满布,苍穹明朗,预示着明天又是一个晴天,在大营角落里,有一名普通的士兵抱着长枪蜷缩在军帐外边。如今基普罗斯进入盛夏时节,即使到了晚上,穿着一件单薄的薄甲也感受不到冷。他叫胡伟贤,来自汴梁城羧义街,胡伟贤并非普通出身,胡家在汴梁虽然比不上那些豪门勋贵,但也是大门大户。父亲胡应元十多年前便已经入朝当上御史,自多年前靖康之变,秦王入主汴梁夺权后,胡应元也受到重用,提拔为户部右侍郎,成了当朝数得着的重臣。按说,胡伟贤这种出身,根本不需要他参军的,更何况胡家就他这么一个独子。可是,胡伟贤自小便与常人不同,他并不想靠家里,他想
-->>(第9/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