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把人活活烧死,总是有干天和。”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这话解家众多,在我看来,并不单指一义。忠于事而恕于人,可谓仁矣。我为一路经略,统兵五万,越马衔山,远道而来击贼,所为王事。番贼拒城不降,我不得不放火烧城,虽然死者甚众,不过忠于事而已。大战已定,当妥善抚绥剩余番兵,埋葬亡者,此为恕于人。等到午后,便就安排士卒灭火,就近安葬城中死去的番兵,祭奠一番,以全王师仁义之名。”
石全彬虽然也自小读书识字,但不读诗书春秋,对徐平的话没有共鸣,只是点了点头。
徐平也不理会,自去安排军中杂事,同时让王凯在四周小山上选择坟地,安葬这一战中党项战死的亡魂。很多事情,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很理解。为什么一边喊打喊杀,一边还要安抚人心?一边高呼仁义道德,一边手挥屠刀?至刚易折,如果只是鼓励军队进行杀戮,这支军队很容易失去灵魂。战争的目的不是战争,当然也不是消灭战争,而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战争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没有政治纪律进行约束,战争便会如脱缰的野马,最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
一边要求军队作战坚决,完成军令不允许有任何犹豫,一边不住强调政治纪律,讲仁义道德,不让他们成为单纯的战争机器。在这个年代,徐平不得不这样做。把军队当成野兽,他们就会真地成为野兽,五代时期的军队就是例子。骄兵悍卒,他们任意废立的可不只是皇帝,同样包括主帅。这个年代,徐平也不可能要求军队成为人民军队,就只剩下仁义道德来进行约束了。
忠于事而恕于人,是徐平给这支军队定下的基本原则。对于战争坚决果敢,而对于战争中的人,则常怀仁恕之心。没有对事情的忠,仁就成了妇人之仁,而没有对人的恕,忠就成了愚忠暴虐。不敢是哪一侧,都是军队的毒药。
仗打了,人杀了,临走最少把尸体掩埋,才能说得过去。
到了午后,贾逵等人换了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