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道:“今天议事,我看诸位相公对你此次奏报甚是满意,只是讲的秦凤路详细,其他几路过于简略了些。”
李璋道:“这没奈何,不是臣不用心,实在几路奏报只有那么多,想细报也细不起来。”
“如此,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赵祯点了点头,“我看宰执们的意思,想让其余各路也学着秦凤路那样奏事,如此你一个人忙不过来,若是再加吏人,又不合适。”
大宋哪些衙门真正做事,只要看一看官和吏的比例就好,越是官少吏多,就说明这个衙门越是忙碌。那些清闲的衙门,往往官员不少,而吏人不多。李璋手下管着的只有吏人和将校,要按各路分工,则必然是再加公吏。最后成了李璋一个官来自秦凤路,这种联结前线和朝廷的要害地方,其余几路必然不满意,总会觉得自己在朝廷吃亏。
想了想,赵祯又道:“今天看你奏事,我觉得以后这地方要紧得很。不只是平日常与诸位相公议事,总有个脸缘,还能在奏事之中学到不少兵家之事。能把这差事做好,以后管军大致也不会差了,是也不是?”
李璋叉手道:“臣回京城之前,经略曾经说过一番话,臣以为把这职事说得很明白了。”
“你回来曾带徐平密奏,想来说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不过他把这些职事略过,说得并不详细,你细说来给我听。你与徐平是自小玩大的兄弟,必然无话不谈,不必顾忌君臣之仪,把实话说给我,我也心中有数。”
李璋不由有些为难,他跟徐平私下里说话直来直去,有的是不能跟其他人说的,自己的亲表哥也不行,更何况自己这表哥还是皇帝。
想来想去,见赵祯一直看着自己,李璋只好硬着头皮道:“陛下一定要听,臣只好直说。”
赵祯点头,示意李璋尽管直说,依徐平的性格,他也不相信会说出什么不得体的知来。
李璋道:“臣回京之前,经略特意对我说,现在秦凤路经过一年多整训,已经有大军十万。经略为一路帅臣,军政通管,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