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徐平的政策跟禁军作对,禁军将领对他不满天经地义。禁军将领有比外面官员多得多的影响皇帝的渠道,包括接触宫里的人。不用说别人,现在的曹皇后就是出身将门,有无数三衙将领的亲戚故旧。
把自己的不满发泄给皇帝知道,赵祯不能对拿刀的人的情绪完全无动于衷,总要想办法安抚,在这种情绪与徐平之间找一个平衡。或许禁军将领只是无意识地发泄不满,间或夹杂一句要徐平怎么样才好。这不是建议,但许多人说,这个要这样,那个要那样,总有一款适合徐平。或许让徐平到什么地方为官,或许回到京城为官,总之离开了前线,离开了自己的陇右大军。接下来就简单了,徐平如此得罪禁军,数十万人中总有疯子,然后总有疯子能够成功,一刀砍了徐平的脑袋就是。
这个时候,其余二十万禁军围观。杀了此贼大快人心,个个拍掌。朝廷要爱惜徐平以前功劳,穷追此案,他们就手按刀柄,怒目而视。
一边是一个死人,一边是二十万大军的情绪,你会怎么选择?只能不了了之了。
不需要阴谋。认为什么大事背后都有一个惊天大阴谋,有一个邪恶的大怪物,那也是想多了。几十万人的不满,有能力对你做出什么,你总会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死路。
禁军对朝政的影响,不在于他们主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在关键的时候,是积极服从命令,还是选择围观。围观就是一种态度,面对数十万大军,没人敢不在意这种态度。
知道你身边军队的态度,知道他们会在什么事情上选择围观,比如,有人杀了你,就是皇帝又如何?大宋的禁军是当兵拿钱的,做事就要给钱,给钱我还可以选择不收,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我凭什么拿着脑袋来保护你?我认为你给的价钱不够就行了。
徐平还是受前世观念的影响,认为军人就要保家卫国,就要以死效力,影响了自己施政的一些措施。历史上的岳飞曾经这样认为,军人就要“尽忠报国”,就该要收复失地,就该要爱护百姓,就应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