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其实以前就有传闻了,几位沿边帅臣都得到了风声。徐平的选择是不闻不问,他们死与不死,都没有什么对不起朝廷的。范仲淹选择了为两人辨护,认为他们有星夜救援、力保延州不失之功,有并力杀贼、血战到底之劳,惟一的过错就是没有死于王事。小错不足以掩大功,以后可以不再重用,但也不需过于苛责。但朝廷里以宋祁为首的台谏言官,除个别人认为要就事论事,其他人的选择是不承认传言,一切都以两人战殁沙场为惟一事实。不管他们死没死,天下都当他们已经死了。
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咸平年间康保裔力战无援,没于契丹,朝廷以他阵前战死而厚赐其家。实际上康保裔降了契丹,而且位高爵显。朝廷为了保存颜面,一直当康保裔已经战死,所有关于康保裔在契丹的消息都被封锁。并且康保裔的后人,一直都被重用,完全是当忠臣之后来对待的。稍后降契丹的冯从顺、王继忠等人,也是照此办理。
如果刘平和石元孙默默无闻地死于异国,那么这样的处理徐平也是认可的,他们本身大节无亏,作为死节忠臣并无问题。但现在党项亡了,他们这些被党项俘获的将领,不能再掩耳盗铃当作是死人。朝廷怎么处置,非常棘手。
他们没有投降,重惩徐平不认可。临阵脱逃的不会受到重罚,反而力战被俘的不能原谅,这不合理。以后谁还会奋勇杀敌?是不是大战一起都一哄而散才对?
见刘兼济一直不说话,吴遵路道:“依现在听野利大王所说,刘、石二太尉陷身于贼之后,一直坚不肯降,于国无亏。我和徐都护的意思,都是要力辨其功,其过不失大节。昨日徐都护已快马移文庞军法,让他星夜赶到兴府府来,处理此事。刘将军,明日你与我们一起入城,先安慰令兄。让他和石太尉相信,朝廷会禀公处置的!”
刘兼点了点头,默默躬身向徐平和吴遵路行了一礼,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兴庆府里不只是刘平和石元孙,打了这么多仗,被党项俘获的宋朝将领不少。他们有的投降了党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