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小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导火索(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很简单,没有人买,长安作为最大的市场,长安百姓拿着绢布买不了东西,商人拿着货物又卖不出去,正在那里尴尬着,大家现在不敢乱花一文钱,只要保证吃饱穿暖就行,完全符合武媚娘的新政,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是大家都不消费,这市场就变得更小。

    其实就算朝廷一成都没有拿,也肯定卖不出去。

    赵持满瘫在椅子上,目光呆滞道:“完了!完了!全都的完了!”

    郑通愣道:“赵持满,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赵持满瞧了他一眼,道:“如今咱们凉州这几年积累的下来的财富,已经花得是一干二净,而我刚刚接到消息,西北的商队正往凉州赶来,而这一次的规模是前些年的五倍之多,到时咱们拿什么去跟他们交易?”

    说到后面,他拿起桌上的一道公文扬了扬。

    “五倍之多?”

    郑通差点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赵持满道:“你难道忘记,当初韩尚书为解西北之困,一方面贷款给那些商人,而另一方面让咱们中原商人与西北商人签订了上百道贸易合作契约,让他们去种植药材,生产驼绒、羊毛,等等,经过这两三年的发展,人家都已经给弄好了,正准备来跟咱们贸易。”

    郑通道:“当时不是商人跟商人签订的贸易么?”

    “可如今长安的商人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朝廷接管了他们的一切,自然也得负担起这些契约,而且当时本就是朝廷在中间做担保。”赵持满双手一摊,道:“可是如今咱们凉州什么都没有了,别说工人的月钱,恐怕连咱们府衙衙役的月钱都发不出。”

    当时西北商人自发组织,各种捐助大都护府,这才抵挡住吐蕃的入侵,但同时他们损失巨大。之后,李治采纳了韩艺的建议,一方面贷款给他们,让他们去种植经济作物,生产羊毛、驼绒,另一方面促使中原商人跟他们签订契约,购买他们的货物,帮助他们恢复。

    西北商人又听从了韩艺的建议,在西北开始全面商业化生产,这可比家庭式生产肯定要多多了,规模可想而知。

    只不过当时行情比较好,中原商人愿意跟他们签订契约,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货物肯定卖得出去,可如今商人连自己的货都不敢往外面卖,怎么可能还帮你卖,这等于是在帮朝廷赚钱,而且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如今长安的商人要么南下,要么去山东。

    同样的,西北商人敢这么大规模生产,主要就是因为有中原这个大市场在,不怕卖不出去,否则的话,周边哪个地区可以接纳这么多货物,可如今中原整个市场都不景气,他们的货物加上运费,这谁买得起啊!

    “这下可糟糕了!”郑通呆愣半响,道:“赵刺史,如今咱们得赶紧上奏朝廷,让朝廷拨款。”

    赵持满皱眉思索半响,道:“这么多钱朝廷恐怕一下子拨不出来,就算朝廷拨得出,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要是弄砸了,这后果可不堪设想,咱们都担待不起。这样,咱们上奏说明咱们凉州作坊的事,让朝廷赶紧结账,至于西北那些商人,咱们就让他们去长安贸易。哼,这事都是李义府他们干的,那自然得他们来补救。”

    郑通道:“可是其中一部分贸易是用于咱们作坊的生产,咱们要是什么都不买的话,那咱们的作坊拿什么生产?”

    这盐和肉都是外地供应的,可不是凉州本地生产的,韩艺当初打造凉州,也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厂和中转站,可不是原料产地。

    赵持满怒极反笑道:“都已经这情况了,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是赔多少?李义府能否及时跟咱们结账都还是一个问题。”

    郑通道:“可是不生产,那些作坊的工人怎么办?咱们不能白养着他们”

    赵持满道:“这也只能等朝廷拨款,就算咱们将命赔出去,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啊。”

    郑通想想也是,这朝廷要不拨款,他们就死在这里了。

    当初他们收购太猛,朝廷又没有拨款给他们,因为唐朝国库其实不是很富裕的,韩艺在任时,也没有给国库带来多少收入,他们都是从凉州的府库拨钱,如今这钱赔的是血本无归,朝廷要不结账的话,将他们卖了,也换不来这么多钱啊。

    长安。

    第一楼!

    “老沈呀!”

    只见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摇摇晃晃来到柜台前,拍了拍桌子,朝着正在算账的沈贵喊道。

    沈贵抬头一看,哎呦少一声,“许爷来了。”

    忙从柜台里面走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