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小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九十八章 儒道法兵贤(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之言,道举科本是为道家而设,但却未受重视,当需求改变,若是让道家学论引入进士科的话,便可让道家思想得到同样的重视。”

    李唐王室自称出身陇西李氏,奉老子为祖先,当然得提倡道家思想,如果否定道家,不是否定自己吗。但是儒家太强势了,导致进士科、明经科一骑绝尘,道举科反而成为鸡肋了,考时政的话,就能够避免一家之言,道家、儒家随便你用,只要能够解决问题,考生自然就得多看各方面的书籍,不会只专一门学问了。

    许敬宗道:“可是陛下,朝廷主要需求的还是治国的人才,制科里面的只是特殊人才,而杂文科是以文采而论,微臣还是认为光以进士科为主,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不应取消明经科。”

    他哪里看不出韩艺在打什么主意,以前的进士科主要是诗赋和策问为主,这是需要创造力的,需要的是天才,很难考取,虽然将诗赋归为杂文科,但增加全是策论,难度并未减少多少,朝廷不可能一年就取一两个人才啊!那么就只能从制科里面去找寻人才,制科的地位就提高了,韩艺的地位肯定就跟着水涨船高。

    肯定不能让韩艺得逞。

    这老东西都快入土了,脑袋怎么还转得这么快!韩艺见被许敬宗给看穿了,心里也有些郁闷,他就是这么打算,将明经科的生源给夺来。

    李治点点头道:“爱卿之言,也不无道理,其实我朝科举还有很多科目,但是那些科目,考得人甚少,究竟是该留下,还是该废除,朕也在思考。”

    来济微一沉吟,道:“微臣建议保留明法科和三史,这治国之道,儒道法是缺一不可,我朝一直以都非常重视律法,朝廷应当重视明法科,让明法科来取代明经科的地位,这样的话,儒道法便都受到了重视,而三史是对于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一科目没有多少人是应该的,但是必须保留。至于明字科,可划到杂文科里面,而明算科与特派使的贤者六学重合了,就不需要再设了。”

    李治点了点头,明经和进士都是儒教为主,有些重合,明法是以法家科目为主,国家总是离不开律法。

    原本已经快要睡着的李勣听得来济这么一说,不禁皱了皱眉,不太对劲呀,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坐在这里是干什么的?难得张口道:“陛下,老臣以为这治国人才不可缺少,但这行兵打仗的人才同样也不可缺少呀,首先得安邦,方能治国,以往关于军政方面的是划到进士科里面的,而且考得甚少,而如今进士科里面又儒道并行,因此老臣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门涉及军事的科目,为军中选拔人才。”

    他一个纯粹的元帅,只会领兵打仗,在此之前,他也没有打算出声,他很有自知之明,治国他不拿手,可是看着这些文臣们老是只顾着文臣的选拔,对于军队却是只字不提,心中当然极是不爽。他也不蠢,一旦将科举视为唯一入仕的途径,那么在百姓心中肯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长久这么下去,朝廷肯定会变得重文轻武。

    如今大唐可是尚武的国家,他作为一个军人,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要为军队说句话,为自己的将士说句公道话,打仗的人文科不行,这么个弄法,那对于军中将士太不公平了,考兵法的话,不但可以选拔人才,还可以展现出朝廷对于军队的重视。

    李治一听,猛然吓出一身汗来,觉得好险呀!

    要知道这可不是宋朝,文人的天下,现在可是武将的天下,凡事你不能将武官弃之不顾,现在的武官都是很牛的人,你皇帝不给我面子,我们也不会给你面子,李治笑着点头道:“爱卿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朕差点就忽略军方。不错,朝廷是决不能荒废军事,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这一科必须要加入科举。”

    这个谁敢反对,包括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文臣,哪怕这建议不是李勣提出来的,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唐朝的武将那个个都是敢抡膀子在大殿上揍人的猛将兄,深受胡风影响,相当彪悍的,这与宋朝的儒将不一样,军方的势力在唐朝不是一般的强悍。

    进士科、杂文科、明法科、军事科。日,这一下多出好多竞争对手来了。韩艺很是郁闷,就方才的谈话也看得出,他们根本就不提制科,而其余的科目都有大臣支持,可想而知,制科是多么的不受人重视,这也是为什么一千年多后,会有八国联军的事情发生,这真的只能怪自己,目光太短浅。

    李治突然瞟了眼韩艺,见他一脸郁闷,是心如明镜,但其实他并非不重视贤者六学,恰恰相反,他是考虑过的,因为这“贤者六学”是以前未有的东西,如果将它添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