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126 谭疯子醒了】(第4/10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奴隶制社会的特点,是以“奴隶的产出”作为经济的主体,以奴隶作为主要生产资料。

    历史再往后发展,约莫到了两千四百年前,采用奴隶制的文明已经在奴隶的苦耕劳作之上建立了庞大的国家。然而一方面,随着国家人口的膨胀,奴隶主已经填满了每一块易于耕作的土地,奴役了每一个易于征伐的部落,无论是现有的土地存量还是现有的奴隶劳动力,都无法继续养活现有的人口了;另一方面,随着更先进生产力(铁器)的扩散,更偏远地区的“野人”已经从瑟瑟发抖变成了虎视眈眈,奴隶制王朝再也不能通过垄断武力的方式,安稳地坐在酒池肉林之上了。

    于是,在奴隶制国家的相互征伐之中,一部分国家实施了“废井田、开阡陌、奖耕战”的改革,(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实行土地私有制、解放了生产力的同时,也通过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自耕农获得了庞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一举摧毁了躺在奴隶制经济上睡大觉的旧贵族旧国家。

    这个时期被称为封建社会。

    封建制社会的特点,是以“土地的产出”作为经济的主体,以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

    再到了韦宝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大明到了明末,人类到了17世纪上半叶,欧洲实际已经开始了向世界进军,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进入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封建制国家一直处在马尔萨斯陷阱与土地兼并所造成的百年治乱循环之中——受限于农业水平与耕地总量的限制,土地的产出的粮食有限,无法养活呈指数增长的人口;因此一旦由于天灾人祸导致粮食歉收,巨大的饥荒便会点燃动乱,进而导致十室九空的杀戮,整个封建社会重新回到原点。

    而土地私有化导致的土地兼并与佃农、农奴的人身依附化则加剧了上述矛盾。而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专职于在原本相互隔绝的地理区域间互通有无的商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商品经济的兴盛,则使得分工化作坊式工业开始产生与兴盛。


-->>(第4/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