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第7/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国的魂魄。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会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华夏在二十世纪开始的复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保守首先是由于华夏的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赖在儒学身上。

    韦宝觉得,说儒学误国误民就更夸张了,儒学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国家层面实现过,哪里来的误国误民?

    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应该如《大学》里描述的那样,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韦宝对孔夫子的画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拜廖夫子这个‘老师’。

    虽然韦宝有点看不惯廖夫子满满的生意人的气质,但是马上要在这里进学,还是很尊重廖夫子的。

    廖夫子端坐着,看着韦宝。此时的廖夫子,一脸严肃。

    韦宝恭恭敬敬的完成了礼节,然后奉上束脩。

    束脩是古代民间上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第7/1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