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63 翰林院编修和詹事府主簿】(第4/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非无谓也,尝虑廷臣与东宫官属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谋,离间骨肉,其祸非细。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东宫赞辅之职,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患”。这说明了明太祖规定“兼领”之制是接受了西汉巫蛊之祸的教训。宫官“兼领”就可预防廷臣与宫官相构,而谋,“离间骨肉”。这是明太祖调节宫廷内部矛盾的重要措施。

    通事舍人掌东宫朝谒及辞见之礼。“凡廷臣朝贺,进笺进春、进历于太子,则引入而举案”。春坊大学士执掌太子向皇上奏请及讲读之事。洗马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辑之事。凡天下图册上东宫者,皆受而藏之。校书、正字为洗马之佐,掌缮写装潢并校正典籍之讹谬。

    不过,在明中期以后,詹事府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太子出阁的讲读之事都由其他官员充任,名实已不相符了。

    总的来说,吴襄为吴三辅安排去詹事府,还是很有眼光,很有想法的。

    不过,韦宝却觉得,二十万两银子买一个詹事府的从七品闲职,也就吴襄做得出来了,这也太贵了吧?

    别人都是花大价钱弄肥缺,而吴襄倒好,花大价钱弄一个闲职?

    “你们肯定奇怪,我花二十万两纹银给三辅弄一个闲职做什么?我是怕三辅沾上党争啊,我不求你在官场上多出息,平平安安的就好,官场上面的事情,扑朔迷离,谁也看不准的,尽量不要和谁走的太近!变天的时候,不至于被大风大雨伤着。”吴三辅道。

    韦宝闻听吴襄这么说,十分佩服,虽然这种明哲保身显得太保守,但韦宝也能体会到父亲对子女的爱护!

    “爹,眼下不都是魏公公当家吗?与魏公公走的稍微近一些,没啥吧、反正你给我弄的是一个闲职。”吴三辅道:“再变天,也变不到我头上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一些?”

    “你听我的就是了,咱们给魏公公送一些孝敬银子,不碍事的,你做个闲职小吏,再变天也的确变不到你头上。但你要谨记,既不要与魏公公底下人过从甚密,也不要与东林的人过从甚密,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记住了吗?”吴襄郑重其事的对吴三辅道。

    吴三辅见父亲很严肃,不由的点了点头。

    吴襄又对韦宝道:“小宝,你也是一样,遇事能躲就躲,官场上千万不要强出头的,千万不要得罪人,你这个年纪,以后升到阁臣是早晚的事情,做个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都有可能!千万不要心急,千万不要与魏公公和东林的人走的太近,记住了吗?”

    韦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暗忖晚了啊!我已经算是一只脚踏上了魏忠贤的贼船了!

    不过,韦宝还是很佩服吴襄的政治见解,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千古不破的道理。

    又过了几日,吏部正式开始发通知,一小部分同进士出身的三榜,还有绝大部分进士出身的二榜,被分到各个偏远的县去当县令。

    二榜的人都得到了安排,不是分到外地去当县令,就是分到各个部去当办事员。

    外地一般正七品开头,留京官员一般正八品或者从七品开头。

    按照理论上说,京官的等级要比同级的外地官员至少高一个档次。

    正八品的京官相当于外地的正七品!

    剩下一部分三榜同进士出身的人,又没有银子疏通的,只能等候候补,等候出了空缺再上任。

    要等多久?真没有人说得清楚,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

    别看大明三年才出一批进士,泱泱大国,几千个空缺,每三年才上来三百人。

    但是很多地方官,并不是进士出身,举人也是能花银子搞个县令什么的做做的啊。

    总的来说,寒门子弟即便得了进士功名,也不能算完全踏入了富贵门。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是那么好打破的!

    一甲三人,还有二甲的头几名,则不出意外,按礼制,进了翰林院。

    韦宝得了个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若是韦宝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这个级别外放到地方上,至少要给韦宝弄一个五品的知府当当!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