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绍轼的一番话声音很大,引得官员们轰然叫好。
通过考试进行人才筛选,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的选拔考试都是相同的。
诗赋和策问部分,会牵涉到心胸情怀。
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员,最后扮演的角色,以管理者为多。
将“官吏”拆成“官”和“吏”来分别界定,那么,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多为“官”。
科举考试最大的优点就是,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通过科考,就可以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至于说科举考试后来产生的种种弊端,不能全部都推到考试制度本身上来,其中权力的自私、思想的禁锢、人性的贪鄙等等,无不在其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这其间,到明代时,科举考试才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弄出来大量文官集团的只会动嘴,不会办实事的人。
韦宝笑道:“丁大人,依着你的意思,是不是功名越高的人,反而越不敢与功名低的人比较啰?是不是功名越高,越不会做事?我们的考选,是以能力为主,并不完全看功名,依着你的意思,只看重功名,是不是?”
丁绍轼被韦宝问的,有点不敢回答,不清楚韦宝是什么意思,韦宝的话里面是不是给自己下了套。
“丁大人,我在问你话呢,你刚才不是说,弄了秀才出身的人为官,会让科考败坏吗、是不是举人,进士,都不敢与秀才比了?还是说举人和进士,都不如秀才了?”韦宝接着问道。
“我没有这么说!”丁绍轼憋了半天,才大声嚷道。
韦宝微微一笑:“有理不在声高,丁大人,不必这么激动。既然你没有这么说,那么,加入了秀才出身的人,并不会影响
-->>(第7/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