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清一色的差评。
几天前,张一谋给张然讲了一件事,电影《活着》刚刚拍出来的时候,圈内几乎没有说好的,甚至有人说《活着》是一部垃圾片,拍得什么呀,张一谋怎么会拍成这样呢?连电影语言都不懂了。
其实《活着》之所以被骂,是因为电影风格特别像谢晋的电影,80年代国内评论界用来反谢晋的武器就是张一谋他们这些第五代导演,结果现在张一谋竟然拍了一部谢晋风格的电影,在专家教授们看来简直是在打自己的脸,是在开历史倒车,自然一片骂声。
不过等到《活着》被禁后,这些人马上又调转立场,开始疯狂吹捧《活着》,因为《活着》捧得越高,打政府的脸就打得越狠。
国内影评界就是这样,评论作品很多时候看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屁股,只要屁股坐他们那边,哪怕很一般也能吹上天;要是屁股跟他们不一致,哪怕是部杰作,也能骂出翔。
奥运会开幕式大获成功,让张然在很多人眼中,尤其是在很多文化人眼中就成了政府的走狗,他们不敢拿政府怎么样,就只能拿张然来撒气,所以,不管《一个人张灯结彩》拍得怎么样,张然都注定会挨骂。
在《一个人张灯结彩》小说中,有个很重要的人物“刘副局长”,他是个十足的公安败类、国家蛀虫。在小说开始,他就怂勇两个不谙人生况味的实习警察殴打一个到了警察局也不老实的高中生,结果那个学生被打成了傻子。之后,随着故事展开,大家知道刘副局长在**场所参有暗股,还被**小姐当场指认参与**。小说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嚣张和跋扈,从而以暗示的方式揭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严峻问题。
不过在电影中,刘副局长被张然直接拿掉了,相关情节也被删去,在专家教授们看来,张然属于自我阉割,觉得他没有批判社会现实、批判体制的勇气,纷纷抓住这点对张然痛批。
朱大柯第一个跳出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个人张灯结彩>既无美学、更无思想》,对张然展开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