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初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这时又一个记者站了起来:“张然导演,你好,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刚才在电影院,我听到斯科塞斯先生说,这部电影是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来拍的,我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么拍呢?”
听到这个问题,现场的观众一阵骚动,不少记者觉得不可思议,交响乐和电影完全不搭边啊,两者的结构怎么可能相同?
也有熟悉电影史的记者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中就有一种叫电影交响乐结构的模式,整个结构分为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他们有些不解,这种结构早就淘汰了,而且《一个人张灯结彩》的结构也不像是电影交响乐结构啊!
现场记者都紧紧盯着张然,等待他给出最终的答案,毕竟斯科塞斯不可能乱说。
张然没想到斯科塞斯的话被别人听到了,就道:“这个问题讲起来特别复杂,一两句讲不清楚,估计得写几万字的论文。拍这部电影我最大的目的是实验多声部蒙太奇,我们这部电影在叙事上也采取了多声部叙事,而多声部叙事就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点出发,围绕同一个事件展开叙述,也被称为复调叙事。比如黑泽明的《罗生门》,张一谋《英雄》都是这种叙事方式。不过多声部叙事距离多声部蒙太奇还很远,多声部蒙太奇是把可以把电影的表现材料画面、音响、对话、文字和音乐看做管弦乐队的不同声部,可以进行齐奏、对位演奏与赋格曲式等多种选择,既保持独立性,又形成对话性,使声、字与画的多元叙事有机融合。
我拍《一个人张灯结彩》最开始参考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电影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对应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但剪出来的第一版不是很满意。在补拍的时候,《第九交响曲》给了我很多灵感,因此就按《第九交响曲》重拍了很多内容。《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奏出,断续朦胧,空5度和弦像是黎明前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