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三年之丧而科举。这孝道就是志,下面哪位考生守制未满而来参加科举,这就是于志不合,于法不合。”
“在这里本府丑话说在前头,有违此参加科举者,不论是否侥幸中式,本府一律严惩不贷。”
众读书人们都是面色一凛,心底生出惧意来。
下面林延潮又强调这一次府试的规矩,除了隐匿丧期外,还禁止考试夹带,冒名顶替,买通舞弊等等。
冒名顶替者,追究连坐联保的儒童,并革去廪保生员的功名。
说了这些后,下面的儒童们都是心底忐忑。之后林延潮即让儒童们进入府衙让廪生作保,并领取考票。
林延潮入大堂安坐,这才坐了一会,府学曾教授又领着八名儒童来见林延潮。
归德府八县一州,六个府属县,两个州属县,故而是八个县。这八名儒童都是各县县试里的案首,由几个知县亲自点中的第一名。
按照科考上不成文的规矩,这几名儒童等同于是几位知县保送的,在府试中必过。
林延潮问了几句他们的文章,以他这时候的科名,地位,随意讲几句话,已是让这些马上要成为林延潮门生的儒童们诚惶诚恐至极。
见他们忐忑不安,林延潮耐心地教导了他们几句读书以勤为先,学问以敬为心的道理。
之后各县教谕又奉上各县提坐堂号的名单,这些人都是县试的前十。
依照规矩,府试一千多份卷子,作为知府很难一一看过,就算是会试,一个同考官也不过改两三百份的卷子。
所以府试时,知府一般都是早早请了精通文墨的人来代替自己看卷。
不过做为府试主考官,县前十,县案首的卷子,最好还是要看一看的。这些人经过县试成绩优异,府试前几名,前十几名很可能就在他们身上。
然后再将手下之人推荐上来的卷子综合的看一看,如此就已经算是很有责任心了。这与会试也差不多,同考官定去留,主考官定名次。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