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文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千两百三十四章 撰文(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认为性本恶,还认为圣人就是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这等于从本质上否定了儒家的本体之说,朱熹认为人心善良的,只是因为物欲所蒙蔽,只要革除了物欲蒙蔽回归本体,就自然而然善良了。王阳明的看法也是相近。

    自程朱之学的地位在明朝被确立后,废除荀子从祀地位的呼声就一直存在。众儒者普遍认为圣人之道到(荀)卿不传。

    但林延潮通过李沂,杨镐的上疏,却确立了一件事咱们可以尊孟,但不可抑荀。

    事实上从两汉至唐时,荀子与孟子在唐宋时地位相当,都可称之为亚圣。

    然而到了宋朝儒者因为他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又兼他门徒李斯事秦所以名声大坏。

    荀子的学说有‘大醇而小疵’,不可因人而废言。

    对于最关键的性善性恶之争,林延潮觉得讨论这个没意义,性善之论可以为本,但性恶之论可以补之。

    最重要是林延潮以彼之矛,攻己之盾,一句话‘前代之所去取,盖必有深意存焉’,当年司马迁作列传时,将孟子荀子二人合传,尽管司马迁称孟子为子,而称荀子为荀卿,但二人地位相当。

    从两汉到唐宋那么多儒者都没有废除荀子的地位,为何到了明朝以理学为正宗后,却出现了荀子罢祀之事,如此不是违背先人意愿。

    杨镐,李沂此疏一上论据充分,而内阁下文此事当交礼部部议。

    众人一听心想,林延潮是礼部尚书,礼部部议这偏袒的意思还不明显吗?于是众人静待此事结论。

    这日林延潮正与孙承宗,袁宗道,李沂等几个门生说话,这时候叶向高,方从哲二人一并而来。

    一来叶向高即道:“大宗伯,不好了,太仆寺少卿杨四知抨击荀子复祀之事。”

    林延潮心道,我道是何人敢抨击自己?原来是三羊之首杨四知啊。

    方从哲面色凝重道:“大宗伯,你看看吧,这杨四知其他事不行,这往人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