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七十一章 双引工程(第5/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拐弯抹角的寻找中方会感兴趣的技术线索。

    在得到技术线索之后,将消息传回国内,国内再派出对应的外事人员与进行合作邀请。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和走程序又要浪费相当多的时间。

    由于当时的中国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开始进行的交流层次很低,规模自然不会太大。其“技术交流”规模和水平,竟然大抵与韩国类似……

    而这一次有了胡总开挂,中国的双引工程,才真正能够称之为是一项“工程”了。

    首先,不论是欧美还是中日等国,想要摸苏联的“尸体”,都得面临一个前提条件——必须首先知道苏联有什么,其次才能从苏联得到什么。

    而在冷战中,作为铁幕一方,苏联的各种资料对外都是极度保密的。

    既然如此,别的国家想要下手,和原历史上的中国一样,必须从头进行情报数据的收集。

    而中国……中国就厉害了,胡总可以直接从kgb的资料库里调阅啊。

    作为苏联的坚强铁壁,被克留奇科夫冒死转移出来的kgb资料库里,说是有着苏联全部的资料备份都不为过。

    不论是技术还是人员,kgb的档案库里应有尽有。

    这就解决了双引工程的第一个难题,做到了有的放矢。而除此之外,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了苏共的帮助,中国同样得天独厚。

    苏联的军工领域里,掌舵的都还是斯大林时代的那一批老布尔什维克,有些甚至是上过二战战场的。毕竟二战结束才四十多年,这批人正值告别工作岗位前最发光发热的阶段。

    他们相比苏联的年轻人,更重视中苏友谊,保留了相当的布尔什维克作风。与其生活无着或者去西方从头开始,显然到中国来打工要从感情上更能接受。

    这些人来了中国,颇有点继续援华的势头。对中方的问题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技术材料方面也毫不吝啬,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出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感情达到了掏心掏肺的程度。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