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地位(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然用语言上没有取得共识,接下来那就是通过手段说话的阶段了。

    这边绣城个体户协会的事情当然也不是转瞬就能办好,虽说是拿到了绣城民间协会的注册手续,可个体户协会的身份仍然是介于半官方和民间的成分。单是这一点,很多个体户就是否参与进来便心存顾虑。

    另一方面,个体户协会明显是东风快递要控制市场的一双手。往日里大家怎么做生意,是凭良心做买卖也好,或者是坑蒙拐骗、缺斤短两也罢,那毕竟都是自己说了算。入了协会,少不得要受到管理和约束。有的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个体户,也不想自己头上有个太上皇。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加入个体户协会,很多吃够了没有组织苦头的个体户,对成立协会的热情高涨的连胡文海都感到惊讶。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胡文海搞的这个协会,并不是后世那个只管订杂志、收会费、办年会的那种“民间协会”,而是真正要管事儿的。

    有了东风快递做靠山,有老胡家、有新科做后台,做生意腰杆不是也能挺直起来了?

    想来现在这样,什么单位都能伸一把手,想罚款罚款、想集资集资、想缴费缴费的情况,协会成立之后总能有了个说理出头的地方。

    就像卖电线电缆电力器材的杨巡,消防的灭火器该买。但凭啥要我们买指定品牌的产品,而且东西还比市面上贵了好几倍?还有老窦的自行车配件商店,卫生局要查从业人员的流行病也就算了,你街道收的灭鼠费又是什么鬼?

    苛捐杂税。这些东西收不到国营单位的头上,各级单位就指望着从个体户身上找补呢。

    当然,有组织出面撑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却是胡解放提出的,如何切实提高社会上个体户的身份地位问题。

    八十年代你说自己是干个体户的。就好像三十年后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似的。做个自由职业者,哪怕你月入一狗,平均收入三千不到的小城市里,一样在婚恋市场上被人挑三拣四。为何?因为没人对你的职业有了解,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工作“不靠谱”。你又不是公务员,哪怕你的收入是公务员的七八倍,却就是得不到认可。

    毕竟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铁饭碗,是指能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不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后者比前者差的,其实就在于社会认可度而已。

    改变社会上对个体户的歧视。完善个体户的社会保障,宣传个体户勤劳致富的形象——以及,明目张胆的炫富。

    通过一系列活动,塑造社会上个体户堂堂正正赚钱致富正常、正义的形象,打消人们对个体户的偏见和歧视,甚至是树立起有钱光荣的信念。

    个体户社会地位不提高,连媳妇都不好找,私营经济发展从hai何shuo谈ge起pi?

    对于这个工程,胡文海已经有了很多设想,左右不过是炒作的那些套路。对一个从三十年后穿越来的人来说实在没啥难度。在他看来,东北这块地方,改革开放中条件并不比全国其他地方差,甚至基础还只有更好。但结果改开几十年发展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却落到了需要再振兴的地步。原因在哪里?

    在我们的工业没有竞争力?在我们的资源不够丰富?在我们的政策没有关内开放?还是在什么地方?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东北人过去依托国营经济太久了,发展的也太好了,于是成了新时代改革的包袱。

    就好像欧洲人穷的活不下去,扬帆出海才发现了美洲。一战俄国的战败,反而成就了苏联的崛起。美国人的祖先都是罪犯和活不下去的破产移民。中国古代的辉煌封建历史却造就了东林党和清末的闭关锁国。小岗村是吃不起饭要饿死人了,这才分了田搞包产到户。

    说到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日子过的太久,形成惯性反而成了保守主义的大本营,官僚主义的沼泽地。

    穷则变、变则通,东北在八十年代日子还算过得去,所以就缺少了改革的动力。到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再想追赶改革开放的步伐,晚了!如果是八十年代东北就开始下岗,或许这片土地的未来就是另外一种命运。

    九十年代爆发的大下岗浪潮,对东北的伤害是最大的。一方面是经济结构问题,另一方面反而是因为东北过去的积累太丰富,以至于“有点小病硬扛住,反而拖成了绝症”,最后大家一起去死的结局。

    就算是后来的招商引资,东北的投资环境也只能是让人摇头。原因很简单,东北的经济体制缺课严重,自然不会被资本青睐。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