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六章 风暴(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86年的春节,注定是渤海省一个不平常的春节。

    省报和各地市的日报上,连篇累牍的宣传着南方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各种官场上革故鼎新的举措。

    胡文海虽然放下了三十亿美元买个特区的豪言,但中央是否就一定会通过特区的设置还是个未知数。对于封疆大吏们来说,被动等待从来不是一个可选项。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基础,那原来能做到100的事情,现在就要做到300去配合、去努力。表现出渤海省开辟特区的决心,甚至是走到中央前面做成既定事实。这种官场技巧手段,不用胡文海去提议,省里自然会发动所有的力量去推动。

    对于一个还没有丧失前进动力的组织来说,要争取组织上层的支持,如何表现才能实现目的?是哀嚎着,哀求组织上赶快拉兄弟一把,要钱要政策,否则就要死翘翘?这样只会被人看做是负资产,结果就是被上面可以遗忘,等着你死翘翘再说。

    反而是表现出强烈自救倾向,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哪怕是没有上层的支持,也有信心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的团体,上层反而看做是正资产,偏要再更加强你的力量。

    如今的渤海省,就是要表现出这种作风来。哪怕是中央并不给我们这个特区的资格,没关系,我们自己也要活的很好!自己披荆斩棘也要做好经济转型!

    经过小半个月的吹风,省里终于在年前图穷匕见。省里各地级市的局级以上正职领导以及各省厅的主要领导,全部接到通知。1986年2月5日,省委省政府要在省会盛京的工人文化宫举行新年工作会议。

    不用问,这个工作会议的目的,肯定就是要布置争取特区的具体工作了。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成为特区的城市大概有三个沿海城市。

    一个不用问,肯定是绣城。除了绣城这两年经济的逆势上涨,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胡文海的老巢就在这里。

    第二个可能的城市则是大港,大港市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都比绣城要更合适成为特区。但它的弱点,则是目前的参与度不够,手上的资本略少。

    第三个可能则是牛庄,位于辽中平原出海口的牛庄是绣城港口的有力竞争者。如果考虑到特区对东三省的辐射效果。无疑是牛庄优势最大。

    不论是这三座城市哪个城市能够成为特区,对整个渤海省、乃至是东三省的经济无疑都是严重利好。

    牛大宝坐在主席台上,目光在下面成片的领导干部头上掠过,声似寒冰。

    “争取特区落实的工作是今年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表面上看似是绣城、大港和牛庄三地的事情。但省里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其他城市拖后腿!我们要表现出渤海省的新面貌来,用无比的工作热情,来帮助中央落实成立特区的决心!”

    虽然工人文化宫会议大厅的主席台横幅上面,写的分明是198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但从始至终,关于1985年工作的总结,牛大宝讲的不超过250个字,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强调着,如何“配合”中央将特区落户到渤海省来。

    对于渤海省争取特区,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现在,特区的好处已经非常明显。而全国的特区也不再只是深土川一棵独苗。在中国南方,陆陆续续又开放了几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和厦门,还有就是全省都是特区的海南,国内的特区经济已经显露出特有的优势。

    长江流域,未来魔都开放指日可待。中原地区,大沽也有成为特区的潜力和基础。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内放松特区的审批是大势所趋。

    那么争取第一个北方特区的殊荣,渤海省自问作为共和国长子,还是有几分资历的。

    “哎,汪厅长。咱们换个地方好不好?我比较喜欢坐在靠过道的位置。”

    汪于世旁边的座位上一个胖的卡在座位里的人笑了笑,借着换位置的空档,摇头低声说道:“这特区如果落实下来,汪厅长和我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啊!”

    卫长生忍住不长叹一声。坐在过道旁的位置上,总算轻松了不少:“听说深土川那里物资流动都是依靠市场的,买东西全都是敞开了供应。粮票、布票、工业票,什么生活品都不需要票据。就连生产原料,都是随行就市。咱们渤海省要是搞了特区,就怕这市场会乱了套啊!”

    有段日子不见。汪于世脸上蜡黄一片,眼袋明显的在脸上耷拉下来老长,双目无神、头发蓬乱。如果换个太长时间没见过面的人看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这就是平反之后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