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零八章 谁知道(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赵赞同的点了点头,叹气道:“铁道部可真是有钱,中铁建投上百亿美元和几百亿人民币的资本,到处去投资。再看看咱们邮电部,搞个魔都贝尔,部里连1300万的股本都是从比利时借的,怎么就不见胡文海给我们投点资?大家都是国家单位,凭什么厚此薄彼嘛!”

    在车里的众人都是在邮电部刨食吃通讯这碗饭的,老赵这话一说出来,顿时车里就是一片附和声。

    坐在驾驶位的小徐抿了抿嘴,像是想要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来。

    在围观群众的一片掌声之中,面包车驶上了绣城的街道,汇入了浩浩荡荡的车流之中。

    新科科学院内部有一个算是招待所的小楼,建设的相当不错。因为靠近两条河的交汇处,这里有很多的户外和水上娱乐设施。周六周日很多工作人员,甚至会带亲戚和家人过来游玩,当做是内部福利提供给员工们。

    类似这样培养职工荣誉感和优越感的福利待遇还有很多,在方方面面打造出一种新科公司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意识。

    这种相对于城市中其他企业的差异化待遇,倒是很为新科公司招揽了不少有能力的员工。就连端着铁饭碗的绣城市府公务员,也有干脆停薪留职跑过来做临时工的。

    不过这些设施,在工作时间里多数都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招待所的小楼还没有太多的接待任务。

    不过今天不同,刚刚到了上班的时间里,科学院的招待所就热闹了起来。

    新科科学院的食堂有十个,其中一个就是与招待所合用的。晚上加班对科研狗来说算是家常便饭,早上回家恐怕是没有那个精力再填饱肚子,又或者是早上赶过来上班的工作人员没有来得及吃早餐,所以招待所里每天七点半到八点半是供应早餐的。

    附近两个研究所刚下夜班的工作人员睡眼迷离的坐在食堂里就餐,却冷不丁的从外面走进了一群人。

    “饿死个人了,这鬼天气,还东北呢!又饿又热,怎么开展工作嘛!”

    “哟,这不是辛所长嘛!”

    辛晓松和郝所长、老赵几个人的早餐在火车上没来得及吃,刚安顿下来就打听了吃饭的地方,肚子饿的咕咕叫,心急火燎的就跑到了招待所的食堂来。

    刚进食堂,就有人认出了辛晓松,招着手脸上带着笑容就连忙让出了一块地方。

    辛晓松邮科院实权研究所所长的身份,让他在邮电部都有点超然的地位,能扯上关系的徒子徒孙更是不计其数,勉强能算是一方学阀。

    新科科学院报请万门程控交换机的成果鉴定,这可是个大事儿。邮电部和科学院都有人过来,是凑的成果鉴定会议最大的人数——十五人。

    要知道现在邮电部要改程控交换机的呼声很大,国外通信企业每年利用成套技术,每年从中国套取至少十亿美元以上的利润。也就是说,一旦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就是四十亿人民币以上的市场,还不提换用人民币之后必然带来的市场需求大爆发。

    光是节省外汇这一条,就足够国内下定决心咬牙也要上了。

    而新科科学院开发的程控交换机能否实现替代进口的目的,那就要看这次成果鉴定诸位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了。

    十五位通信行业的专家被邀请过来,辛晓松是最后抵达的一批,十五人这下总算是凑齐了。

    国内通信行业的学者知名的也就那么些,基本上都能称得上是认识。辛晓松这个邮科院的所长招牌,还是相当管用的。

    “黄教授,你也来了啊!”辛晓松连忙走过去,和餐桌前的众人打起招呼来:“这新科科学院面子还真大,连你都能请的动。”

    “我这算什么啊,辛所长你不是也来了?”黄教授呵呵笑着和他握了握手:“来来,吃点早餐。这新科科学院的食堂,手艺真是不赖。”

    说着话的功夫,黄教授就招起手来:“同志,给我们辛所长和新来的这几位都来一份周日早餐。”

    新科科学院的食堂食品是有专门部门监督的,虽然是外包给了社会上的承包人员,但采用的却是补贴方式。新科科学院职工卡,每月餐补就有两、三百块。在八十年代,这笔钱足够全家人吃的都相当不错了。

    但为了确保缺少运动的科研人员身体健康,后勤部有专业的营养学家负责制定每日菜谱。菜谱的菜式每天一换,保证一个月不带重样,并且符合当季饮食需求。所谓的周日早晨,也就是为周日安排的早晨菜品了。当然,如果职工指定的话,食堂也是提供其他菜品的。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