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三十七章 股灾(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身利落的运动休闲装,坐在电脑前迅速的进行着操作。

    美国东部时间早上五点,此时正是东一区的上午十点,伦敦证券交易所进入了电子交易时间。

    很快,电脑的交易信号跨越了大西洋连通了纽约与伦敦。坐在纽约别墅的饭厅里,就能操纵大洋彼岸的上亿美元巨额资金。

    陈发的声音清脆而干练,宛若山谷中的百灵鸟一般:“伦敦证交所的交易账户显示已经到账,可操作资金九亿美元。”

    “慢慢来,我们有五个小时收集筹码,足够用了。现在,分配资金,少量多次卖空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

    “胡总,交易额多少?”陈发目光从一众操盘手脸上收回,主动向胡文海问道。

    胡文海用力的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全部,我们能动员的全部资金!”

    贝多芬的命运,于焉响起。

    ……

    所谓黑色星期一,实际上并不是从1987年10月19日开始的股市暴跌。早在16日周五的最后一个小时,市场就已经有了足够准确的预兆。

    比如说道琼斯指数,在最后一个小时里便暴跌了91点——相当于道琼斯指数1987年最高点的5。

    就像是一部攀登到最高点的过山车,开始体会到了一丁点的地心引力。

    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在抓紧安全栓,准备迎接惊心动魄的惯性落体过程。而有些人,则以为这不过是再攀高峰之前的“技术调整”。

    全世界所有的股民都清楚一句话,那就是“当清洁工也开始买股票,就到了离场的时候”。

    实际上到1987年,美国股市的繁荣确实已经吸引了所有能够投入的资金。不光是清洁工,即使是街上的流浪汉都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财富投入到了股市。

    事后美国经济界不断分析查找,对黑色星期一的成因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19日之前,没有任何对股市不利的新闻或者消息,美国实体经济甚至也运转的还算不错。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毫无道理的日子,美国股市莫名其妙的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黑暗的日子。

    经济学家们用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去解释这次股灾,像什么羊群心理、市场失败、经济失衡……

    其实换成三十年后找来一个普通的中国老股民,点上一根烟,把黑色星期一的这个案例一提,大多都能收到一个对这些经济学家嗤之以鼻的答案。

    不就是大户割韭菜吗?

    黑色星期一的成因,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因为泡沫已经吹到了最大,再也撑不下去了。过了那个谁也不知道的临界点,华丽的肥皂泡,表面张力再也无法对抗地心引力。然后,悄无声息的就那么破裂了。

    虽然所有人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在这场赌局里,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成为最后跳出来的那个人。

    用东北话来说,这叫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真要想在股市做到常胜不败,唯一的秘诀就是——永不下场。

    对于胡文海来说,他绝不会认为自己的“水性”有多么好。太复杂的操作方式,虽然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也有可能让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他选择了最为保险的方式——对股市指数进行操作。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灾,是从纽约股市的崩溃开始。美国股市是全球最晚开始交易的重要股市,所以当它开始下跌的时候,能够给胡文海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

    东京日经225,香江恒生,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胡文海在世界范围内筹集了自己能够动员的全部资本。

    他在日本不仅将外汇盘全部脱手,更是从索尼与三菱手中抵押拆解了至少五亿美元的资金。

    香江的情况要好的多,有中银从中操作,新科集团用人民币抵押在香江同样拆借出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资金。

    在伦敦,则是发动了几个合作企业的关系,利用新科手中igct技术在欧洲以外的技术授权做抵押,拿到了三亿美元的本金,然后通过金融杠杆放大了三倍操作。

    美国的资金最为充足,胡文海打算通过金融杠杆的放大,在道琼斯指数期货上投入至少二十亿美元的资本。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表面上是清账小组的这些人,实际上却是国内凤毛麟角有国外股市操作经验的操盘手。

    他们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二十亿美元花光。美国的布局结束之后,便可以不再有所顾及,放开了手脚在全球其他股票市场进行卖空操作。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