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八章 十五年计划(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而事实也已经证明,国际资本也并不是什么帮助中国发展的活雷锋。

    像历史上的黄鸿年,就是国际资本白手套的代表。当年在内地某省份,凭着跟省长的发小身份,以极低的价格将某个行业几乎整个打包收购到了中策的手里。在大港,甚至要一次收购市府手中101家轻工企业,将当地轻工业一网打尽,干脆连轻工局都给撤销了。

    当时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被收购引入外来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黄鸿年将中策收购的这些企业分拆打包,包装上一些吸引眼球的炒作概念,然后拿到国外上市再出售。

    至于在收购的过程中,黄鸿年津津乐道的经验,却是对地方政府的“造假”睁一眼闭一眼,至于原本的管理层更加是一动不动。这些与企业经营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减少资本运作的阻力。

    结果企业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转手卖给国外的投资人,当初的承诺大多数都变成了一堆废纸。企业解散的解散,工人失业的失业,倒是打开了“资本运作”这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实业经营者,胡文海的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对这种做法有什么好感。

    在他眼里,华尔街高盛这种资本,和洪水猛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然而话说回来,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这是金融业无法避免的本性。和资本来自哪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胡文海创立的中铁建投,在这上面也无法免俗。

    最多就是在胡文海确定的战略投资方向上,中铁建投能够忍受的风险要更大一些。

    所以从一开始,胡文海的思路就是如何能把国际资本挡在外面。而以他今时今日的影响力,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肯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连着在国际上收割了几茬韭菜,国内也很担心,别自家地里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也被人给割了韭菜。

    然而,正如那句话所说。

    事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