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召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立场相对,大家凭什么维护你?

    而大汉朝廷立国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团,从大的方面论就是关东集团和关凉集团,百年来关东集团完全占据上风。

    王允凭名望摄政,不像董卓或曹操那样凭武力震慑统合几个利益集团的朝臣,他就必须选择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则首鼠两端,谁都不会支持他,他选择的是荀攸所说的袁氏门生故吏一方,更广一点,就是关东士人集团。

    他亲关东而斥关凉,一心想着回都雒阳,拒绝任用皇甫嵩等关凉势力,掌权之后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关东之人,使关凉士人对他失望离心。

    作为一个掌权者,尤其是乱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权,第二件事就是平衡关东与关凉势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彻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朝廷立在关中,更接近关凉,他此举完全是舍近求远,而且由于路途闭塞,他更不知道关东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争雄,根本无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远等不来关东,等来的只是凉州人的叛乱。

    所以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关历史上贾诩鼓动凉州人进攻长安,事实上只要王允处理不好凉州人,无论贾诩是否鼓动,凉州人的叛乱是迟早的,除了关东的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还有凉州的马腾韩遂在西侧虎视眈眈。

    不过即便王允反过来选择关凉而弃关东,同样会有大问题,一是王允能否平定羌乱?二是选择关凉,则朝廷将永远失去关东,除非王允能以武力平定,这一点却是与他理念违背的,他更没有这个魄力。三是选择关凉,朝廷之中会有大半关东朝臣对王允离心,政令能否畅通?他是否会众叛亲离?四是选择关凉,董卓的旧部是否就此归心,不再叛乱?

    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让王允不得不选择关东,从两条必败之路上选择一条稍微好一些的。

    后世很多人认为王允有中兴朝廷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个看似很大的机会却是遥不可及,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无论王允作出何种选择,他都无力拯救朝廷,王允是有大才之人,错不在他,而在他所维护的朝廷实则已无可拯救。

    除非他像董卓那般,完全掌控兵权,立足关中,潜心发展,而后以军事横扫关东。

    但这却是王允永远也干不出来的,因为在朝廷动用军事,会招骂名,如董卓,如曹操,似王允这般重名之人,走不出这一步,没有这种魄力,也没有根基。

    而张辽自己如今如果留在长安,先进入朝廷,则一是影响力不够,二是时机也不对,只要有王允这般名望颇高的人在,自己必然会受到各方利益的诸多掣肘,最终也会像王允一样失败。

    索性倒不如让天子和朝臣先在凉州人的肆虐下承受一番摧残,将两个集团的利益纠葛和朝臣的小心思打消殆尽,而自己则暗中发展,实力和根基足够强大之后,而后在关键时刻以救天子之名出现,那时候朝廷更需要自己,挟天子的弊端会大大削弱,自己便足以掌控朝廷,占据主动性。

    抛弃一时仁慈,而谋划长远之计,这才是他所该为的。

    绝不能陷入朝廷的势力争斗之中,除非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凌驾两大势力之上,震慑他们,才是最好的机会。

    “多谢公达。”张辽起身朝荀攸躬身一礼,很多事情虽然是他想到的,但他知道,这也正是荀攸那句话要告诉他的。

    荀攸性格谨慎,而且与自己关系还不到位,不像郭嘉那般直爽而言,只能自己心领神会了。

    荀攸一直观察着张辽的神情,看到自己只一句话,张辽便已完全理解,不由暗自点头,颇有知己之感,又道:“凉州人作乱,将军可从河东出兵,占据左冯翊,制衡凉州人,更收拢受难百姓。”

    张辽闻言,不由大喜,抱拳道:“多谢公达,张辽受教。”

    荀攸这句话同样另有深意,凉州人作乱之时,正是他趁火打劫之时,一方面可以夺取左冯翊,这一点他早有考虑,而且也是郭嘉提过的,但另一方面,自己还可以趁机营救和收拢百姓,获得民心,增强实力。在这个时代,地盘反而是其次,人口才是根本。

    张辽看着荀攸,肃声道:“荀氏满门皆在河东,我已邀请荀棐兄去河东,缉儿也已随行,公达便与我一道如何,更要请公达助我,抚恤百姓,平定乱世。”

    荀攸沉吟片刻,躬身抱拳:“主公。”

    张辽闻言,不由大喜,一把拉住荀攸的胳膊,哈哈大笑:“公达,日后我们便要同舟共济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