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二章 海外利益(四)(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擅长此道的法国胡格诺教徒们非常有吸引力。虽然他们的国王是个天主教徒看起来有些麻烦,但不是有国会在和他制衡么?因此,数量庞大的胡格诺教徒带着资金、技术和知识,来到了一海之隔的英格兰,开始了自己的全新生活。

    毫无疑问,这是大大增强英格兰实力的移民潮,一如当年法荷战争期间及结束之后,络绎不绝地移民英格兰的荷兰商人、熟练工匠、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这些人给正快速发展的英格兰带去了资金、技术和全新的来自大陆的思想,给这个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其进一步拉开了与欧陆诸国在工商业方面的差距。

    而除了前往英格兰的之外,还有许多法国胡格诺教徒涌入了其他地方。其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大概是最大的接收方了,历史上原本大量涌入荷属南非的新教徒带着包裹,横渡大西洋来到了新英格兰、弗吉尼亚和卡罗莱纳地区,极大充实了这些殖民地人口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的文化、商业和技术水平。

    此外,其他拥有海外殖民地且不拒绝新教徒移民的国家——仅这一条,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就被排除在外了,他们的殖民地移民门槛较高,即必须是本国人,同时还得是天主教徒,难怪一百多年来人口还是那么少——也从这股移民大潮中分得了一杯羹,库尔兰公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国力虽然微弱但一直对贸易、殖民非常向往的国家,在东岸人扶持多年以后,终于让这门事业走上了正轨,并成了地中海世界数一数二的烟草供应商,也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了。

    历史上的库尔兰人,虽然一次又一次砸锅卖铁地进行航海、殖民,并从美洲来到非洲,但因为实力的弱小,总是保不住自己的地盘,让人扼腕不已。当然这其实也是殖民事业的常态,君不见加勒比海中很多岛屿常年易手么?没有足够的实力,自然就保不住自己的殖民地,这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库尔兰人幸运就幸运在,他们紧紧抱住了东岸人的大腿,然后成功地在“偏远”的刚果河流域站稳了脚跟。这个地方,远离世界殖民热点地区,几乎没什么竞争(除了早期的葡萄牙人以外),可以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完全投入到殖民事业中去,而不是用来防备他国殖民者的攻击。但这同样也有缺点,那就是远离主流的欧洲市场,生产出来的经济作物和抓来的奴隶,不知道能卖给谁,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困难。

    好在东岸共和国的存在解决了一切!知情识趣的库尔兰人抱紧了东岸人的大腿,所生产的商品全部瞄准东岸市场,以此渡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再后来,发展起来的他们在东岸人的帮助下,在新库尔兰建立起了相当不错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量的药品、武器和工具的援助,并且通过和东岸的贸易有效降低了殖民地的运营成本。

    最近十多年的新库尔兰殖民地,热带特产商品的出口日益红火,黑人奴隶也渐渐成了一项经久不衰的产业,就连他们的地盘也扩大了许多,已经深入到了刚果河上游很远的地方了。而地盘扩大了,自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填补各种空缺,而这里所谓的“人口”很显然不可能是黑人了,而是指白人。

    库尔兰人最喜欢的移民无疑还是来自本国的移民了。但库尔兰在欧洲是一个小国,人口至今不过三十万(还是算上了大量涌入的波兰难民及其后裔的情况下呢),实在是没什么富余支持海外殖民地。因此,库尔兰人退而求其次,开始追求与他们文化相近的立窝尼亚移民,但也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本就不是什么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生活也还算过得去,因此自然弄不到什么人口了。

    现在波兰国内局势稳定,北德意志的经济也日渐繁荣,库尔兰公国卖足了力气吆喝,一年下来也只能从上述地区弄到几百、上千人移民去新库尔兰。效率如此之低下,当然有库尔兰人自己的因素在内,但更多的还是百姓缺乏移民理由的缘故。

    好在法王路易十四帮了库尔兰人大忙。他针对胡格诺教徒的政策使得成千上万的新教徒离开法国,前往其他国家定居。库尔兰人在这场移民大潮中反应有些迟钝,但后期力度比较大,派专人主持,出钱、出船资助这些法国胡格诺教徒移民西非。此举甚至一度激怒了法王路易十四,因为他曾发誓要严惩那些协助胡格诺教徒逃离法国的人,因此下令没收了库尔兰公国寄存在波尔多、马赛等港口的部分货物,同时禁止新库尔兰烟草进入法国市场等等,正儿八经地挥舞起了经济制裁的大棒。

    库尔兰人也有些懵逼。不过事情做都做下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他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