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四章 河间(十八)(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配给新来的移民,因此很多人等不及之下就报名前往各新占地区拓荒,以获得一份能够令自己安家立业的本钱,这在很多传统明人家庭出身的青年中尤为受看重。

    更何况,如今本土政务院为了支援河间地区的开发,给予了保义等直辖县——因为巴拉那河的关键地位,沿河的诸多县份均由中央直管,至此归属政务院直辖的县已达九个,分别是东方、罗洽、青岛、越溪、铁岭、梅洛、成山、盐城和保义——非常多的公地开发指标,甚至就连土地林场河湖租赁的审批也一律从速,且租金低廉三分之二以上,为的就是通过政策的调控,吸引更多的人员和资金涌入这些新开发的地区,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平衡地区间的差异。

    保义县今、明两年貌似都获得了十万亩土地开荒指标,一个足以令东方、罗洽、西湖、平安等老牌县份流口水的超大指标。放他们那,稍稍宣传、操作一下,即便不能全卖出去,也八九不离十了,这可是接近一百万元的巨额现金啊,即便让中央分去一半也有五十万元,光想想就会令人疯狂不已了!

    只可惜,这十万亩指标放到了保义县这么一个河流纵横、湖泊遍地,时不时还来个水患灾害的偏远地区,真的是白瞎了!很多人预计,即便1667年该县经济稍稍有所起色,估计也就只能用掉其十分之一的指标,也就是该县土地出让金的总收入撑死了也就五万元,甚至可能还不够!与国内那些人口众多、收入较高的老牌县份相比,真的是云泥之别。

    因此,其实从“屁股”(也就是利益)角度来讲,包括保义县在内的一众新僻土地,其实对移民是最为渴求的,尤其是那些口袋有俩钱的移民——无论是二代国民还有东方移民——他们能够以最快速度给地方财政贡献收入,使得县乡两级政府有更充足的财力建设地方,发展经济,造福百姓。

    “这国税局一立,咱县里立刻成清水衙门了,今年差不多能卖三万元的地,上头就要收走一半,还剩下一万五。即便还有其他一些林林总总的收入,也不过三两千元,成不了气候,也就是给县里发发工资罢了!诸位,一万五千元,能办多少事情?”县财政局长手抚前额,向自己的同僚们苦笑着说道:“码头要修建、河道要疏浚、水闸要建设、公路要建设,各类房屋仓库也得建,当然还有最重要河岸堤坝,这是事关咱们全县六千五百百姓生死的最重要工程!区区一万五千元的资金,又能干几件事!”

    其实,在水患较大,河汊纵横的河间南部地区——地理上被称为河口三角洲副区,就如同北边的沼泽副区一样——水库建设、河道拓宽疏浚、河堤的建设真的是工作中的重点,尤其是最后一项的河堤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虽然巴拉那河东岸的平均地势要高于西岸,但一旦洪水真的发起来,很多定居点也难免成为水乡泽国,这从当地居民们的房屋要么建在高处、要么底下打着高高的木桩就能看得出来。

    而且,如果没有河堤抵挡洪水,那么一旦河水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东岸人的定居点,虽不太会给人员造成多大的伤害,但财产损失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鬃岗内的鱼塘或农作物,比如来不及转移的牲畜,比如被淹死的果树,比如因洪水浸泡而受损的仓储物等等,总之洪水的威胁还是非常大的。

    更准确地说就是,河间地区——至少是沼泽副区与三角洲副区两地——要想开发,巴拉那河及其众多支流的河堤建设,是无论如何提高其重要性也不为过的,各县乡绝大部分的资金要投入到这方面的建设中,且内河运输公司的运力也将更多地倾斜到运输修建河堤的建筑材料上。也只有这样,东岸人才能在俗称水乡泽国的河间南部最终站稳脚跟。

    好在执委会诸公也认识到了在河间地区站稳脚跟的关键,在基本上确认快从西班牙人手里接管河间后,国家主席戚汪平非常爽快地批准了巴拉那河及支流堤坝的五十年建造计划,即华夏东岸共和国将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每年投入不低于二十万的资金到堤坝建设中,总金额超过一千万元。而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的投资及行使的徭役征发权的话,相信五十年间投入到整个河间地区沿河大堤上的资金将超过一千五百万元,几乎堪称是“世纪工程”,与明帝国那年年拨款年年修(但还是三不五时地泛滥……)的治河工程有得一拼了,当然东岸人至少在资金利用率上面要比明清两国强上很多,贪污浪费也会少不少。

    保义县作为三角洲副区第一个成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从大前年开始就陆续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河堤。当时他们是就地采挖县内的资源,用当地难得的天然石材加灰浆砌造,大概建了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