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4章:睢阳之战(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石信顽强的防守,终于等到了上梁侯赵安定的援军后者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就率领私军八千前来相助。

    在第三天的傍晚,都尉石信与上梁侯赵安定二人商议。

    考虑到当时石信麾下的残存兵力,士卒们在奋战了三日后,已异常疲倦,上梁侯赵安定建议石信与他一同退守睢阳。

    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梁侯赵安定不认为自己能够挡得住楚固陵君熊吾的军队。

    这也难怪,毕竟上梁侯赵安定麾下的军队仅仅只是私军,士卒的战斗素养与装备程度,别说跟他魏国第一梯队的精锐之师相提并论,就连石信麾下的那些县军都未必赶得上毕竟是私军嘛,武器装备什么的,都需要似上梁侯赵安定这样的贵胄向朝廷低价收购淘汰的军备,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石信起初有些犹豫,但仔细想想,最终还是接受了上梁侯赵安定的建议,放弃了睢水北岸的营寨,与后者麾下的私军一同撤回睢阳反正这场渡河之战,他已成功地阻击了固陵君熊吾整整两日余,且让楚军蒙受了接近两万人的伤亡,但从挫灭楚军气焰这方面来说,他已然达成了目的。

    四月初八的下午,固陵君熊吾得知河对岸的魏军徐徐撤退,便立刻下令士卒渡河,终于使麾下军队跨过了睢水。

    不得不说,这是楚军的一大胜利,但由于前两日粮募兵的伤亡实在太多,楚军的整体士气还是难免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军中的粮募兵,已出现个别粮募兵逃亡的现象。

    四月初九,固陵君熊吾率军逼近睢阳。

    此时睢阳城内,大概就只有本属于睢阳县的县兵约两千余,外加上梁侯赵安定的八千私军,这仅仅万余士卒,面对楚军十几万人的围城,难免是有点紧张。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睢阳县令黄亲自出面恳请城内诸大小家族的帮助,因为在他看来,倘若能得到这些大小家族的帮助,后者将各自家宅的护院、家仆凑一凑,搞不好也能凑出个四五千人来。

    更要紧的是,县令黄需要赏赐钱财激励城内守军士卒的士气,可单凭县仓内的那些库存,根本不足以让他做成这件事。

    不得不说,宋郡人非常团结,这从当年几乎大半个宋郡都在暗地里支持向的北亳军就可见一斑。

    这不,当城内各家族得知县令黄邀请他们到县衙相聚、商议如何击退楚军时,其中但凡有些眼力的,已经交代家人筹集府上现有的金银铜钱,准备主动献给县衙;纵使那些脑筋并不活络的,待等在聚会时,当县令黄亲口道出县衙如今缺钱激励士卒士气的窘迫后,亦纷纷慷慨解囊。

    这让在一旁观瞧的上梁侯赵安定看直了眼宋郡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方,这么好说话了?

    其中关键,无非就是两个人:一个是前宋郡义军北亳军的领袖向;一个即是魏王赵润。

    向作为宋国英雄向沮的幼子,他在宋郡的威望当真是无可复加,再加上此人在自尽前写下遗书,劝告麾下将领与宋郡子民臣服于魏国,因此,魏国非但没有抹黑向,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向的名誉,称其为宋国最后的忠臣。

    当然,魏国朝廷的目的,只是为了和平收复宋郡,但朝廷这样的做法,却也让向逐渐取代其父,成为了宋郡人心中憧憬的英雄既然这位英雄都劝告他们臣服于魏国,日后双方不再相互厮杀,宋郡人又岂会不从?

    于是,凭着向临死前的遗书,宋郡的贵族、百姓,纷纷臣服于魏国,再不思反。

    至于魏王赵润,别看他当初坚决拒绝了向提出的宋郡自治的要求,但在魏国收复宋郡之后,赵润也并未‘惩罚’宋郡人,甚至于到后来,只要该名宋郡人他承认自己是魏人的一员,魏国朝廷也不禁止他踏上仕途,甚至是在宋郡当地为官。

    而事实上,在魏国收复宋郡后至今,在抚宋特使崔咏的举荐下,宋郡有不少当地的望族家主出任了该地的官员。

    此时宋郡人这才明白魏王赵润的“固执”:首先必须宋郡是魏国的领土,其次必须承认宋郡人亦是包含在“魏人”这个范畴之内,就好比梁郡人、河内人等等。

    至于其他的,这位君主其实并不苛责,他甚至允许宋郡人继续祭奠向沮、向,甚至是曾经的宋王室。

    在这个情况下,宋郡的民心,难免就逐渐偏向魏国,至于魏王赵润,亦逐渐被宋郡人视为贤明的君主。

    正因为已逐渐接受了魏国,接受了魏王赵润的统治,并逐渐将自己视为魏国的一员,因此,当睢阳县遭到楚军进攻时,当县令黄恳请他们相助时,睢阳城内的贵族、家族们,纷纷慷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