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6章:巴郡之战(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曋氏两族的援兵,秦军主帅王戬麾下的王陵、王贲等将领,只用了三日,就攻陷了平都,使郑氏一族成为这场战争的首个牺牲品。

    在无奈之下,成为阶下囚的郑氏一族首领郑尚,只好接受相鱳的招降,将郑氏一族并入相氏一族。

    相氏吞并郑氏的消息传到江州,巴王鷿大为震惊。

    其实早在前些日子收到郑氏一族的求援时,巴鷿便已命将军巴满聚集战士,准备前往平都支援郑氏一族,可没想到,不过三日光景,平都便被相氏一族——确切地说是被秦国的军队攻陷。

    对此有些惊慌失措的巴鷿,连忙召集臣子商讨对策,但商议来商议去,却无法得出一个可行的策略。

    于是在巴满的提醒下,巴鷿召见了平舆君熊琥,希望取得后者的支持。

    平舆君熊琥当然不会拒绝巴鷿,闻言立刻拍着胸脯答应下来,并且熊琥还提醒巴鷿,可以以巴王的名义对外宣布,将相氏一族打为叛逆,号召所有巴人来抵制相氏一族。

    巴鷿闻言大喜,当即命人按照平舆君熊琥的建议去做。

    事后,张启功得知此事,心中暗笑。

    毕竟平舆君熊琥向巴鷿提出的建议,正是他们中原诸国最常用的策略,不过对于这招策略是否能取得成效,张启功却并不太看好。

    原因很简单,在中原,诸国的王权至高无上,尤其是像魏王赵润这种威望无可比拟的君主,一旦将某个人打为叛逆,该人就算再无辜亦无济于事。

    但巴国的国情不同,巴国是由巴族五姓与其余一些小部落组成的国家,巴鷿虽然名义上是巴国的王,但他的影响力,其实在其余部落并不适用——就好比相氏一族,相氏的战士效忠的他们一族的首领相鱳,可从来不认为协助自家首领相鱳攻伐其他部落,这是一桩作乱谋反的行为。

    倘若巴鷿在巴国的个人魅力大、威望高,就好比皇子时期魏王赵润,哪怕他当时连太子都不是,但他的话,还是足以影响魏国很大一部分国人。

    但遗憾的是,赵润当时之所以那么高的威望,那是因为他这位「魏公子润」横扫中原,战功赫赫,而巴鷿,显然不足以在这方面与这位魏王相提并论。

    果不其然,平舆君熊琥建议的这招舆论攻势,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数日后,相氏一族的首领相鱳正式与巴氏一族撕破脸皮,公然指责巴鷿性格软弱,不配成为他巴国的王,彻彻底底暴露了他相鱳试图取代巴鷿成为巴国之王的野心。

    但还是那句话,巴国的国情与中原诸国不同,尽管相鱳的举动放在中原那是妥妥的谋反行为,但是在巴国,巴人们却不认为相鱳的举措有什么问题,毕竟巴国素来就是‘以武论王’的国家,当初巴氏一族之所以能成为巴国的正统,那也只是因为巴氏一族的先代族长,用武力击败了其余四姓部落的首领。

    正因为这个传统,无论被相氏一族吞并的郑氏一族,还是其余零零散散的小部落,都没有按照巴鷿所希望的那样,投靠到他巴氏一族身边对抗相氏一族。

    倒是秦国的军队,引起了巴人们的极大怀疑。

    不得不说,这里就体现出了‘有内应’跟‘没内应’两者的区别,倘若没有内应,秦**队一旦攻击巴国,就无疑会被所有巴人视为敌人;但眼下的情况下,秦**队以「相氏一族盟友」的身份出现,口口声声表示踏足巴国只是为了协助相氏一族这个盟友成为巴国的王,这就极大地化解了巴人对秦**队的抵制。

    而这,亦是秦军主帅王戬最希望得到的‘大义名分’。

    虽然就目前而言,王戬手下的秦**队,仿佛彻底成为了相氏一族的打手,但王戬并不在意。

    他看得很远:待等他秦**队打着‘大义’的名号,将巴国的人杀掉一半甚至更多,就算最后相氏一族的首领相鱳撕毁双方的协议,他秦国仍有能力杀死另外一半的巴人,彻底夺取巴国全境。

    这可比他秦**队贸贸然进攻巴国而被所有巴人联合抵制划算多了。

    至于王戬何以肯定相氏一族的首领相鱳最后肯定会撕毁协议,那就更简单了,因为就算相鱳不撕毁协议,他王戬到时候也会想办法撕毁协议。

    相鱳自以为可以驱虎吞狼,却恐怕不曾想到,那头猛虎到时候也会连他一块吞掉。

    八月下旬,秦**队与相氏一族,对相氏一族展开两面夹击,好在此时,樊氏一族的首领樊烈听取了北宫玉的建议,出兵支援江州,与巴氏一族相互支援,总算是暂时挡住了秦**队的进攻。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