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些明清年间小翰林、小科道的意味。
除了少许大族的嫡长子弟能靠着家世与清议品鉴,直接走了察举征辟的路子,大半大家子弟想要出头,太学就读这一关便少不得要走一遭。毕竟太学生不论是入郡国为官,还是入大将军、三公等高官府下为幕僚掾属,都比常人容易许多。
因此上,考察汉时士风,也就是这些官僚预备役的太学生在历次政治活动中最为显眼上书、叩阙,什么容易博眼球就搞什么。某种意义上,太学生这个团体,就是党人一派联通朝堂、士林与民间的最大喉舌。
今日还是赵氏老店,还是那么一群太学生,气氛比起往日,却多了三分的凝重。不为别的,只为今日太学中授课,不讲别的,却是讲起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虽然后世从宋儒起,揭批董仲舒的呼声就一直不断,加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黑账,最后直接把这位喜好设坛招龙求雨、说是儒家宗师却更像是道门领袖的汉儒领军人物踩得不能翻身。然而董仲舒的“天人交感”理论,却反而被儒家出身的文官集团们继承沿袭了数千年而不肯放松那么一丝半点。
远的不消说了,如今筑三峡大坝,也有一班通身满清僵尸气味的名人,大喊灾异示警,就足见得这套理论的深入人心和强悍生命力了。
文官士人对董仲舒这套理论青眼,也不是真的对鬼神玄异之事有偏好,只因为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愈见完善,使得文官士人集团再没有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相对自由。于是,天人交感,帝王有道祥瑞现世,帝王无道灾异频发,这一理论,就成了文官士人集团仅有的制约皇权的武器。
这也就是汉代大儒在治经之外,往往热心于纬书图谶创作的根本动机。原因无它,只在于文官集团要掌握住对于“天意”的解释权耳。
然而一套理论想要切实变成制约皇权的套索,靠这理论的伪信徒可远远不成。走江湖的骗子骗人,还讲究一个先骗住了自己,再去骗别人。汉儒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