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魏野仙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 ?叩阙,沥血,雷霆(二)(第3/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着宫中去了。

    老舅啊老舅,如今就看你如何安抚住陛下,让这事如春风拂面,就这么散去了才好,咱们张家,才有传下去的富贵荣华!

    至于自家姓安不姓张,这事他早忘了,不过就算要改个姓氏,在安司马心里倒也不值什么。

    城门司马在城楼上魂不守舍地冒充神像,浑然不知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城内与城外却是一波波的险恶风涛,直欲将这座小小的城楼彻底吞噬没顶!

    就在开阳门前,依旧是赵氏老店前面,这样早的时节,也不是饮酒的时候,一群群的太学生却都扎堆一样聚集起来。

    大汉的太学生,从来就不是好相与的。此时不比科举制度成熟的唐宋年间,士人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分外地艰难些。能扎进了太学的士子,都是人尖子不说,身后至少也有地方上世家的关系在,这使得太学天然地就成了文官集团的作育基地。就算是太学里荫补出身的勋戚子弟再多,也很难改变这个大势,反过来,勋戚子弟入读太学之后,反而将家门渐渐转变成文官世族一员的反倒更常见。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勋戚家族的爵位也不是那么牢靠的,诸王列侯传上几世就被除国很是常见。东汉历经数帝,这样的事情更不稀罕,反倒是诗书传家的文官大族,很有一些长保家门富贵的逆天存在。远的不说了,四世三公的袁家,如今还有人在朝中任着美官呢。

    这样几番因缘共同作用下,太学生与文官集团形成的党人,差不多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而这些为官僚候补,却还不是官的太学生,也是对政事最为敏感,又急于投身其中的一个群体,某种意义上说,太学生就是都门政争中那根敏感的神经末梢。

    嗯,敏感得一点就跳。

    五经博士张津也混在这群太学生中间,眼下正在那些挑头的太学生手中来回传阅的一卷竹简,就是他刚带过来的。这位看上去分外儒雅可亲的五经博士,就这般冷眼看着那些各地世家出身的大族子弟传看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