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魏野仙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03章 白雪纷纷化赤霜(一)(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古怪的铁头炉子有了更合乎逻辑的判断:“大辽眼看着就不成了,北面女真人又那般凶悍,这个骨节眼上炼的什么丹?只怕是在合黄白之术,缩锡成银也好,点铁成金也罢,弄出许多金银,才有军费可用!”

    “这炉子修得恁般高大,怕不是点金炼银,却是一座剑炉。俺听说,世上有一班剑仙,能用飞剑千里之外取人首级,万军之中阵斩上将仿佛探囊取物,只是这等剑炉上干天忌,当年干将莫邪炼剑,便是以身殉炉才炼成了干莫二剑……怕是这些征调的匠人,一个个都活不下来了。”

    类似这类的传言,倒是没有给木岚添多少麻烦,只要有说怪话的,直接就被殷小楼的道兵抓起来去筛沙子了水泥、钢筋、砂石这混凝土三要素里,砂石虽然最不起眼,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后,当第一炉试烧的火山灰水泥出炉的时候,这些充满劳动人民朴素的浪漫主义想象的流言也就统统消灭无踪,甚至人们看着那些水泥窑里产出的灰泥,还有很不少的幻灭感。

    感到失望的人当中,也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鞑子”就是被锺云从顺手从殷小楼手底下捞出来的萧鼎。

    作为极少数能进入易州城里的战俘,萧鼎自然也成为了易州城内劳动大军的一员易州城不养闲人,从谢明弦和木岚的角度说,当下也没有修什么战俘营的打算。

    道海宗源对收容的流民基本是用蕃薯粉掺虫粉、鱼粉的救济口粮煮成糊糊养活起来,虽然吃不饱但也饿不死人。但对参加重体力的民壮,这点粗劣食物所提供的热量就远远够不上需求了。

    一开始,给民壮们发的还是杂粮饼子,等到水泥立窑修起来,需要加快工程进度的时候,大部分的伙夫也都被派来运水泥、筛沙子,杂粮饼就变成了杂粮饭官仓里的陈化粮和新粮,不管是麦仁、黄米、豆类还是高粱,统统朝锅里一丢,添上水就煮成饭。

    因为每顿饭里都掺着不少的高粱,这饭里总少不了一股子涩味,但除了杂粮饭,民壮们也有些荤腥佐餐。说是荤腥,其实就是虾酱。这种带着浓重腥味的猪肝色酱料,配上掺多了高粱米的猪肝色杂粮饭,另添一锅飘着海带、海藻、海莴苣的醋汤,就是民壮们日常的伙食。

    只有干得格外出色的人,才会另外有些咸肉、熏鱼之类的奖赏。

    这些东西,萧鼎家里未败落的时候,就连家中下人也未必乐意吃的。但是几经忧患到如今,这等粗粝的食物他却是吃得香甜起码这东西,要比那喝下去满嘴土腥味的救济糊糊要强!更不要说,时不时还能见点荤腥了。

    仗着过去养下的身体底子好,萧鼎在民壮里很快就出了头,专门调到水泥立窑这里做了运煤工。

    烧制水泥需要大量的燃料,不管是契丹还是赵宋,都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煤炭作为冶铁业的主要燃料。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无烟煤的讲究,煤炭一烧起来就是满城烟尘乱舞,像萧鼎这样每天守着水泥立窑运煤的人,更是只有眼珠和牙齿还是白的。

    自然,身为琼台郎的木岚,倒有的是法子让自己点尘不沾身,在视察工程进度的时候,还雅兴颇高地把沈括的《石炭诗》吟了一遍: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萧鼎虽然是契丹亲贵子弟出身,但是辽国立国百余年,诗文也是必修课,听着那位大宋道官吟诗,不由得跟着低低重复了一遍,末了轻轻摇头道:“若用冬不老,却不合平仄。”

    他声音已经尽量压低,但是木岚这样六识敏锐的道官还是听得清楚,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一旁运煤工的管事以为是这个小鞑子惹得大宋贵人不快,忙快步走上前来,还没开口,就听着面前这位年轻道官温和应道:“沈存中这《石炭诗》,传世有两个本子,也有冬不老,也有冬未老,若论平仄,自然是冬未老好些。”

    这句话顿时让萧鼎有了些知音之感虽然他家在北辽的政争中败落下来,自己也混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但骑得马、开得弓,还懂得辽东数族的方言,经义诗文也不算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别说放在大部分人都是睁眼瞎子的辽国,就是传说中识字率极高的宋境,也算是一个读书人了。

    然而这么个读书人现在却只是一个浑身炭黑的运煤苦力!

    但现在似乎就有了一个摆脱苦力身份的道路,萧鼎似乎能看到自己被大宋官人赏识,而后在南朝出人头地,甚至出仕为官的光明前景了。

    但是他的梦想被木岚接下来的话毫不留情地打碎了:“文翰词章固然重要,然而兵事当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