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来势太凶猛,大宋有灭国之忧,万一大宋灭国,他赵佶就成了末代皇帝,他承担不起这样的罪责,只能选择退位,把皇位交给儿子,让儿子去承担这份灭国的罪责。
但最后的形势却出乎赵佶的意料,李延庆率领宋军居然顶住了二十五万金兵的疯狂进攻,守住了东京汴梁,金兵被迫北撤,赵佶当然不会认为金兵北撤是谈判的结果,他心里有数,完全是李延守城庆的功劳,是李延庆派出手下大将烧毁黎阳仓促使金兵不得不北撤。
既然暂时没有了灭国之忧,赵佶便又开始考虑如何复国,南面直接称帝复位的方案他已经否定了,虽然最简单,但政治上的后果他承担不起,毕竟宗庙还在京城,他最终还是决定重回开封府,走正统之路复位。
只是他儿子太狠,自己刚刚和王黼等旧臣联系上,便被他下手宰了,无奈,赵佶的目光便落到了军方,这是另一个有效的办法。
李延庆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军方和民间都威望极高,偏偏又被愚蠢的儿子贬黜,这个时候赵佶当然要极力拉拢李延庆。
李延庆的父亲李大器,赵佶早已经派人去秘密联系过了,李大器虽然无法给他明确的答复,但至少表态中立,也算是一个好的开端,还曹家,曹老爷子也明确表态中立。
但这两人表态还不够,关键是李延庆本人,就在昨天,李延庆派来的心腹终于抵达了江宁府。
书房内,赵佶亲手写下了一份正式的太上皇旨意,这是李延庆支持他的条件之一,旨意中明确答应册封李延庆为郡王,同时允许李延庆娶一名帝姬为次妻,这也是李延庆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当然是为谋取政治上的筹码,赵佶完全理解李延庆的心思。
只是让帝姬下嫁臣子为次妻,似乎没有这个先例,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皇家面子上不太好看,但为了能复位,赵佶已决定豁出去了。
写完了圣旨,赵佶亲自取玺在圣旨下面盖下了自己的宝印,等墨迹和印泥稍干,他将旨意装进一只朱漆竹筒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