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会引起抵触,如果把弓箭社训练视为服劳役,不用再交免役钱,卑职相信河北、河东民众一定会大力支持,卑职认为,北伐不仅是朝廷之事,也是天下民众之事,既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又能防范女真铁蹄南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大殿内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李延庆的话可谓切中要害,弓箭社为什么实施十几后就渐渐推行不下去,根本原因就是官府不肯让利于民,它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严重抵触。
不过李延庆虽然言之有理,却没有几个官员敢出头支持他,大家都看出来,天子心中已经十分恼火,这时候出头,无疑会引火烧身。
这时,太子赵桓出列道:“父皇,李御史言之有理,名正方能言顺,废除檀渊之盟,使我们不再有道义之忧,可以要求废盟,若辽国拒绝,正好使我们出师有名,儿臣支持李御史的这个建议。”
新任相国范致虚也躬身道:“战争总是最后的一步,虽然我们北伐意志已定,但正如李御史之言,名正言顺方显上国气度,武功虽盛,以文略济之,更显其浑厚,臣也认为可废除檀渊之盟。”
赵佶心中虽然不满,但废除檀渊之盟关系大义,他终于点头答应了,“战备计划继续实施,废盟协商可以进行,传朕的旨意,令驻辽特使正式向辽国提出废盟事宜,若辽方有疑义,双方可在檀渊协商。”
赵佶虽然同意废除檀渊之盟,但他却丝毫不提重建弓箭社,防御金兵南下之事,他冷冷看了李延庆一眼,“李御史若没有别的建议,就退下去吧!”
李延庆无奈,只得退下去了。
这场朝会足足进行了近三个时辰,朝会结束时已经快到中午时分了,随着散朝钟响起,千余名朝官纷纷向大殿外走去,很多人眼光古怪向李延庆望来,那眼神中分明带着一丝不屑和鄙视。
天子询问建议只是一种形式,根本不允许人反对,再说就算有建议也是由相国提出,或者其他重臣,哪里轮得到他这种站在队伍最末尾的人出头,偏偏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