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折腾,整个扬州早已民怨载道。
因为元化成父子在,南阳府被剥削更甚,许多人家的青壮,从十五六岁到四五十岁,基本都被抓进军伍,赶往北方参战了,家中剩下妇孺之流,饱受欺凌,苦不堪言。
其实留守南阳的兵力也已不多,除了一些老弱之外,主力就是元化成的嫡系亲兵,约莫五百之数。
对此,元化成自己也颇有微词。
在此之前,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元文昌行军甚为顺利,一路打到五陵关下,简直势如破竹,虽然在五陵关前受阻,但最后还是破了京城,入主紫禁城。
当消息传回扬州,元化成欣喜若狂,觉得元家要出皇帝了。然而他并没有高兴多久,随着蒙元入侵,战火重燃,前线再度吃紧,隔三差四便有元文昌手令回到,内容大同小异:不是要钱,就是要人,要各种物资……
元化成不敢抗令,尽其所能,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最后甚至连守兵都抽派去了。
这样的做法并不稳妥,守兵少了,南阳变成了空虚之地,容易出现纰漏。
不过元化成倒不担心,扬州位于后方,比邻的州域更无威胁,所要提防的,主要是内部,没有民乱即可。
城中内外,青壮不是被抓了壮丁,就是逃亡无踪,剩下些老弱妇孺,她们能翻起什么风浪来?
这日,忙完些事,元化成正在衙门内喝酒吃肉,有门人来报:“将军,有探子回报,说有一伙难民正往府城来。”
元化成一听,觉得有些奇怪,问道:“哪里来的难民?”
“具体还不清楚,不知是雍州的,还是北方的。”
“雍州?那边还有难民吗……”
元化成虽然喝了不少酒,但脑子依然清醒。
自从上一波难民潮,雍州那边基本就没多少难民过来了——那时候,陈三郎还在泾县当县令呢。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状况,难民不可能无穷无尽,总有个度的。而自起事后,元家几乎把所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