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趁机作乱,盗窃、抢劫、斗殴……诸种事端。纷纷攘攘。
泾县有周分曹坐镇,一向秉公处理,治安严明。早有预防,招收了大批衙役,组成队伍,分别派遣下乡,维持治安。
不过招人就得养人,这些额外编排朝廷可不管的。养人的钱粮都得掏自个腰包。加上由于泾县地位颇有不同,元文昌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来动手。可暗地里扬州班底的官僚自是心领神会地对泾县各种排斥,以及打压。
所以泾县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周分曹日夜操心,鬓边赫然有了华发。
“公子,这是近期的宗卷。”
在衙门上,周分曹递过文件来。
陈三郎叹息一声:“周先生。你辛苦了。”
周分曹回答:“分内之事,自当不遗余力。”
陈三郎知道他性耿直,为天下忧,属于典型的老派儒家人物,也不多说。看过宗卷,说道:“先生,我既然身为一县之主,那上下所有开支自然不能让先生付出……”
他却是知道县衙周转困难,周分曹就用自家里的钱粮支援,耗费不小。
周分曹忙道:“我已举家搬到陈家庄,公子何分彼此,如此说辞,便是见外,难不成还要我搬出陈家庄?”
闻言,陈三郎哑然失笑,却心情欣慰。
又听周分曹说道:“时势维艰,覆巢之下无完卵,周某绝非那等迂腐不堪之辈,相比国乱,家亏如何?”
陈三郎默然,随即说道:“周公大义,惜朝廷不用。”
周分曹肃立不语。
苦读经义,科举考试,一朝金榜题名,谁不想出仕,做一番轰烈事业?
然而仕途凶险,人心叵测,周分曹走马上任,本要励精图治,却得罪了豪门权贵,最终落得罢官回乡的下场。这些年来,人情冷暖,早已品尝足够。其实他未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是元文昌一心要将他网罗麾下,为己所用,因而用上了手段,使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