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梦醒细无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036章 随波逐流(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了实现这十项措施,将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超过了四万亿,统称四万亿计划。这个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有褒有贬,即便是不怎么关注金融的洪涛也有很清楚的记忆。

    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以此拉动内需、抵御出口负增长、解决大批工厂停工的危机。但有时候初衷好并不一定有好结果,想要初衷和结果统一,必须得靠智慧。

    这四万亿扔出去,救活市场了吗?原则上讲,非但没救成还引起了情况恶化。因为这些钱并没有落到需要的地方去,绝大部分都被银行贷给了房地产企业。

    然后全国的房价就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歌猛进,那个速度让所有人的目瞪口呆,很多在奥运之前唱衰房地产市场的专家甚至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智商呗。决策者一厢情愿的拍脑袋,但智商不太够,忽视了市场规律,这玩意真不听组织和领导的话。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其实约等于半个金融行业,这是由其属性决定的,没有庞大的资金量谁也玩不转这个行业。

    存款利率降低了,人们存款的欲望就会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欲望就会增强。贷款利率降低了,房地产企业和买房人获得贷款的成本随之减少。存款准备金减少,银行可以放贷的钱就增多。

    这是经济学里的普遍规律,政府也指望这么做可以刺激消费。大家都愿意花钱了,市场不就繁荣了嘛;市场繁荣了,工厂不就有活儿干了,工人们也就有工资拿了。良性循环开始,越来越好……

    可我们的国家是有中国特色的,普遍规律到了这块神奇的大地上往往就成了特例。这就像古人所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

    中国人有非常严重的土地情节,这是因为自古中国是个农耕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洗礼,表面上看在跟着世界前进,其实骨子里还没完全摆脱原来农耕社会的很多固有观念。

    房子,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特别看重的一项生活必需品,不管有没有经济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