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明朝做塞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二十八章 变法的注意事项(第5/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丢得起这个人!

    然后,康熙就开始平叛,再然后,他就差点丢了自己的江山,若不是吴三桂中途病死了,鹿死谁手还真不好所。

    据说,吴三桂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只恨不早反十年,误了众卿前程。”

    都是命啊!康熙有建文之失,而免于建文之祸,不得不说祖上给他积德积累的够多!

    所以,朱楧想效仿张居正设立考成法,以量化的指标来督促肃国各级官员努力干活,再用东厂和仪卫司监督他们,避免他们弄虚作假,出现赵华清那样的事件。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考成法的考核指标时,要因地制宜,不能像王安石那样搞一刀切。

    一说搞青苗法贷款给老百姓来赚钱就全国上下都去搞,一些没有歉收不需要借钱的老百姓官府也逼着他们去借高利贷,因为这关乎到他们的政绩考核,完不成指标要被处分。所以就导致了许多本来能过下去的百姓被迫背上了巨额高利贷,最后家破人亡,纷纷逃亡。

    还有那个农田水利法,听起来是不错,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搞了一刀切,一些不需要修建水利的地方也开始大修水利,因为修建水利的数量关系到地方官员的政绩,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在古代搞建筑工程跟在现在不一样,古代没有机械,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人去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青壮劳力,把壮劳力都拉去搞工程了,他们家里的地就没有人种了,来年粮食歉收,日子就有可能过不下去,所以在古代大兴土木往往是国家的大忌,会被一大堆御史交相劝谏。

    所以王安石的这两套变法措施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导致了许多问题,甚至造成了大量的难民,一名官员给宋神宗送上一副难民图后,宋神宗也颇为动容,不久就废除了新法。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利弊问题,历代也是争论不休的,赞美他的人将他说成是伟大的改革家,诋毁他的人甚至说他的变法是导致北宋靖康之变的罪魁祸首。



-->>(第5/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