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第一他之前没有想好军事手工业的发展思路,若是采用唐朝时的模式,凡是武器都有军户出征是自备,虽然可以保证军械的质量,因为谁也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但是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军事科技的进步,很有可能会使得肃国的军事科技长期停滞不前,被后来的欧洲超过,开始像清朝那样被人家吊打。
如果,采用宋朝的制度,由国家统一打造器械,也是有弊端的,因为这些器械都是文官们监督打造的,他们又不用上战场,因此对武器质量的要求很低,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得肃国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滑。
明朝末年就是这副场景,打造武器的钱都被那些官老爷贪污了,给工匠的待遇又很低,导致他们干活没有积极性,打造的武器简直不堪使用。辽东的一些士兵甚至嫌国家发的鸟铳质量太差,就将他们卖了,自己再花钱重新请工匠打一把。
那些官老爷打造鸟铳的标准就是能响了就行,至于能不能打死人他们可就不管了,他们打造的鸟铳只配打兔子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钱的问题,打造军械是很花钱的,要花很多很多钱,虽然有回鹘给的战争赔款,但是朱楧不想坐吃山空,而是想着先拿出一部分来搞投资,将钱运作起来,确保钱能生钱,这样才有源源不断地资金搞军备。就跟玩红色警戒是一个道理,不发展矿车,到最后只能穷死自己。
现在钱都运作起来了,军备的问题也该赶紧抓了要不然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还得被别人抢走。
鉴于唐朝和宋朝各自军备的优缺点,朱楧决定将他们结合使用,规定:刀枪剑戟、盔甲等冷兵器由军户或者被征用的民户自备,这一点吸取了唐朝的府兵制的优点,既可以使这些军户为了保命努力准备优良的装备,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
当然,这样以来,那些军户和保甲内的壮丁可就是有武装的不安定分子了,若是聚集起来,在一个强有力的人的带领之下很有可能给他这个大王惹麻烦。因此朱楧也效仿唐朝,规定军户和
-->>(第5/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