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旱涝保收,干好了还有奖励,而且他们的职位还可以世袭,老子死了儿子替,保证世世代代都有稳定的工作,都有铁饭碗。另一个是自主创业,自己开设作坊来打造农具、生活用具以及肃王不禁止在民间流通的武器来赚钱,干得好的也可以做老板,过上富裕的生活。
不过客观来说,走第二条路混大了的并不多,首先如果民间有了手艺比较出色的匠人,朱楧会想办法将他们都挖到国企来上班。第二,如果一个民营的兵工厂发展的规模十分壮大,那肃王会想尽办法加以限制,派兵站岗监视,甚至是加以收购,因为这个行业实在是太敏感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被别有用心的利用起来,打造一堆武器来武装一群亡命之徒,那对国家来说绝对是一种隐患。
所以,朱楧虽然允许一些工匠靠手艺赚钱,但明文规定了民间作坊的规模,即工匠人数不能超过二十人,超过二十人以上的,就要被国营资本强行收购,若是有偷奸耍滑,甚至公然抗命的,官府的捕快衙役会请你去喝茶。因此,可以看出,朱楧对待这些民间工匠的态度就是允许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和经营头脑过上小康甚至是小富的生活,但不能做大到威胁皇权的存在。
当然这个从业人数的限制仅仅限于军工企业,对于一些打造农具和水利设施的民用企业,朱楧的限制还是很宽松的,毕竟它们发展好了,对肃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朱元璋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将大明朝的人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民户,负责种地纳粮,给皇帝提供粮饷;第二部分就是军户,主要负责自给自足,战时帮助朝廷打仗;第三部分就是匠户,负责制造各种器械。
相比较而言,民户和军户的地位相当,都高于匠户,因为这两种户口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各自承担的义务不一样,因此谈不上谁比谁的地位高。著名的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李东阳等人都是出自军户。
但是匠户就不一样了,一日为匠户,子孙后代俱为匠户,不可更改
-->>(第7/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