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少了。
这一下子,肃国的所有百姓都相信了,除了干活练兵以外就开始读书识字,肃国里上过学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父母不被官家打,一有空就教他们那些常用字的读写方式,肃国开始了人人识字的扫盲运动,文盲率大为降低,国民素质显著提高。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最起码会自己写借据契约什么的了,不用再花钱请那些秀才们写了,极大的节约了经商的成本。
对肃王这一旷古烁金的举动,不仅肃国的大臣和肃王的后妃纷纷称赞,甚至是远在朝廷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也连连称奇。朱元璋称奇的原因是他想不明白,做事一向务实的肃王这次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价钱教那些农夫们识字,这些人识字有什么用处?只要会老老实实地种地纳粮不就行了吗?为他们浪费巨大的国家资源,值得吗?
到底是明朝时期的人,虽然是明朝最聪明的人,但仍然无法超越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就是兵马钱粮,识不识字影响真的不大,蒙古人不识字,不照样打下了万里江山吗?宋朝识字的人最多,不照样轮番让人欺负吗?
这也不怪朱元璋见识浅陋,任他多么雄才大略,他也无法想象未来的工业文明有多发达,对传统的农业文明能形成多么大的碾压优势。
而朱允炆称奇的原因就十分的无厘头了,因为这是朱楧所做的所有的事当中,唯一一个对他胃口的,他向来主张文治天下,将来继位之后也是要依靠文臣来管理国家的,但是他的这个十四叔偏偏跟他不是一个套路,不仅将武将的级别提的比文臣高,还重用太监压制文臣,这使得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朱允炆十分不能接受,虽然肃国已经自治了,出于阴暗的心里他还是希望朱楧是个昏君,不要太励精图治了,但出于天生的敌视太监的心理,他还是对朱楧的做法颇有怨言。
现在好了,这个十四叔居然下令教全国的居民免费识字,这倒是颇有些文治之君的风范,这倒是很符合他的脾气。
此时的朱元璋祖孙正在皇宫的谨身殿中批奏折
-->>(第4/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