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历史上许多战例都是采取分进合击这个战术取得成功的,比如说唐朝灭亡东突厥的战例,共派了六路大军。明朝征伐土司杨应龙的战例,也是分几路围着打。后来的老蒋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也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他们能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把握住了这个战术的关键要点,说白了就是四个字——齐头并进。
只要你派出去的这几路大军能严密配合,计算好时间,齐头并进,不给敌军抓住空档,那他们只能被你围在中间群殴,冲也冲不出去。
如果敌军派主力攻打你的某一路,那另外那几路就会趁着这个时间趁虚而入,掏了他的老窝,进而将其反包围。老窝都被人掏了,就算是你侥幸逃生又有什么前途?只能像石达开那样被人慢慢地耗死。
所以说,这个战术不是不能用,关键是要把握好各路进兵的时间和节奏,确保各路兵马齐头并进,不给敌军抓空档的机会。
但是,明军的西路军主将杜松就违反了这个作战原则,他率领着主力提前三天到达了萨尔浒,过于突出,给努尔哈赤创造了绝佳的集中主力围攻出头鸟的机会。更为要命的是,杜松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死期将至,不听副将的话,安营扎寨,等待其他三路赶上来,而是将这为数不多的军队一分为二,去主动渡河进攻后金,其结局自然是被努尔哈赤吃掉。
杜松这种举动就相当于刀塔里的傻叉白牛,仗着自己是主力,有点装备,上高地的时候还没等队友跟上来一个猛子就扎进去了,本来想着抢头功,抢人头,超神的,其结果自然是被对方围杀。而他又是主力,他一死,后面的脆皮小弟就站不住了,只能被人家收割团灭。
一代雄主万历皇帝对杜松的评价就是:“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万历是皇帝,而且是萨尔浒之战发生时的皇帝,作为一代雄主,他可能通过当时官员的奏折和严密的东厂锦衣卫制度掌握了当时最全面的资料,所以他的评价应该是最中肯的。
个人认为,万历的评
-->>(第7/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