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百姓出行多了一个选择,很大可能是新鲜感大于实用,但对大唐来说,它的意义远远不止眼前看到的一点点便利。
以后世的汔车为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华夏的时候,百废侍兴、百姓生活困苦,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国家开始有意识发展汔车产业,很快还立法把汔车产业当成国民支柱产业,原因很简单,发展汔车产业,可以带动比如橡胶、钢铁,玻璃、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等等产业的发展,几乎覆盖国经济的各个行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都有好处。
郑鹏想做的,就是通过一列火车,带动像炼铁、基建、精加工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大唐科技的全面飞跃,而火车也会让两地交往更加频繁、密切,可以活跃和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
就是一时看不到效益,只要把底子夯实,总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天。
李隆基开口问道:“郑爱卿,刚才你说火车现在还是不完善,在你心中,要是完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暴露的问题不少,但潜力可是肉眼可见,李隆基一时也来了兴致。
郑鹏想了想,很快说道:“一天十二个时辰全天候可以出动,不俱日晒雨淋、雾起雪飘,不用依靠人力和畜力,只用蒸汔机就可以驱动,一次运输逾千人,速度比汗血宝马还要快,不仅要快,还要稳,举个例吧,发车时放一杯茶,到终点后,茶水不倒倒洒。”
“比鸟儿飞得快,比十八台的轿子还要稳,一次能运载千人,想法不错,有可能实现吗?”李隆基闻言有些神往,接着提出自己疑问。
“只要不断改进,一定能。”郑鹏信心十足地说。
李隆基被郑鹏的豪气感染,高兴地说:“有此决心,朕相信以郑爱卿的才智,一定能做到。”
“冠军候,本宫期待下一次的乘坐。”武惠妃也开口表态。
李隆基和武惠妃都发话了,郑鹏哪敢反驳,连连称是。
一行人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