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不过六年的草台班子,严诩在他软磨硬泡之下也收了一大堆记名弟子给他当师弟,刘静玄和戴静兰两人也收了好几个徒儿。
所以,第二代就有十七八号人,第三代自孙立往下数,有少年,有小孩子,但因为第二代弟子全都是自己都尚未出师的坑货,越千秋和孙立算是半个师父,他们也就没有正式的师承。如此一算,玄刀堂人数已经眼看就快逼近六十人大关了。
而徐厚聪千辛万苦,忽悠又或者说裹挟了叛逃投了北燕的,总共就三十五个?其他的是都死在了路上,还是说神弓门真的就沦落到只剩这些人了?
当奏事的那个年轻官员把话说完之后,越千秋就听到耳畔传来了严诩的声音。
“那是鸿胪寺特别挑选出来的人,你就姑且当成传声筒,不管是哪个衙门上奏的事,都由他当众传达。毕竟,让那些老大人们声嘶力竭吼得大殿上每个人都能听见,那也太难为人了。你别看这么个传声筒的职司,但因为是最露脸的,一般不是背景深厚,就是名次靠前。”
越千秋往左右看了一眼,见其他人全都没察觉,他立时醒悟到那是严诩又露了一手绝学。诧异之后,他立时秒懂了严诩这弦外之音。
背景深厚的是世家子弟,名次靠前的是寒门出身的新进士,总而言之,一般来说,没草根啥事。可下一刻,他就明白自己错得多离谱了
“你大伯父当初入朝为官不久之后,就当过这个传声筒。”
越千秋着实惊叹。想当初越老太爷可没时间栽培儿子次最靠前的进士,大老爷当初可以说是名次倒数。越家底蕴太差,老爷子那时候自己官也不大,除了给长子娶了个在家能镇宅,出去有气场的贵妻之外,也就只能抓住机会把人推入官场,远远比不上如今的越廷钟和越秀一父子。
哪怕如此,老爷子居然还能把长子推上了那样一个清贵的位子?
越千秋正在从严诩那儿熟悉着这些从不知道的细节,而越大老爷却已经看清楚了下一个跳出来的人那是政事堂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