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迁回被他控制的洛阳岂不是羊入虎口,主动去做傀儡?袁绍在世的时候矫诏,天子如果回了洛阳,袁谭肯定会挟持直天子,代行诏书?
凉州派也反对天子迁回洛阳,原因更加伟光大。长安本是大汉故都,谶书上说大汉天命已终,当年遭受赤眉之祸,光武帝才迫不得已迁都洛阳,为此还改洛阳为雒阳。事实证明,改名了解决不了洛阳的问题,所以大汉才会遭受此劫。现在既然已经迁回关中,又屯田有成,朝廷中兴有望,为什么还要迁回洛阳?
也许是杨修等人说得有道理,也许是为了照顾杨修的面子,天子当廷否决了迁都回洛阳的提议。
随即有人提出,尽管洛阳已经废了,毕竟是旧京,还是要加强监管的。孙策节制八州,却没有节制司隶,鲁肃以吴王麾下都督的身份据洛阳本身就不合情理。袁谭是冀州牧,也不适合节制河内、河南,不如让袁谭领司隶校尉,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杨修强烈反对,但反对无效。朝廷本来就有扶持袁谭与孙策对抗之意,只是鲁肃退得太轻松,袁谭虽然占据了洛阳,却没什么实际的战功,暗地里答应的封王也没办法出口,只能先加个司隶校尉以示鼓励,等袁谭取得更大的战功再封王不迟。
辩论越演越烈,却影响不了朝政,朝廷很快发出诏书,拜袁谭为左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
诏书发出,最先着急的是贾诩。
河东、弘农都属司隶,袁谭为司隶校尉,就有权过问河东、弘农的军政,调整官员,安插亲信。朝廷这么做,显然是在敲打贾诩等人,让他们不要消极怠工,否则下次可能就直接让袁谭节制二郡了。
河东是盐铁产地,是贾诩手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郡,贾诩当然不肯放手。他随即传书袁谭,一来表示庆贺,二来询问袁谭下一步行动,表示愿意策应袁谭作战。
接到朝廷的诏书,袁谭前退两难。他看得懂朝廷的意思,要想封王,拿下洛阳一个空城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战功,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