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的好,荀彧这顿饭还是吃得没滋没味。
饭后,荀文倩去为荀彧安排住处,陈群煮了茶,陪着荀彧说话。屋里点着油灯,灯上罩着透明的玻璃灯罩,灯罩擦得很一尘不染,火苗安静而温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荀彧看着火苗出神,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以海为田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没办法判断这背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正如他无法理解大海有多大。这让他有一种莫名的惶恐。天子入兖州有些时日了,他和朱桓交战了吗,胜负如何?孙策到了平舆,却没有继续前进,是不是天子已经撤走了?
荀彧有很多问题,但他不知道该不该问,能不能问。为朝廷尽忠是他自己的事,陈群已经选择了孙策,他已经连累了陈群,不能再毁了他。
陈群将茶杯推到荀彧面前。“阿舅有什么想问的,不妨直言。吴王说了,当使阿舅知大势所在,莫作无望之想。”
“吴王不怕你泄露机密?大将军主簿掌管粮草、军械,虽不直接参与定策,却皆是机密。落在有心人的眼中,真相不难推测。”
“是啊,我也觉得大王对阿舅另眼相看。”陈群淡淡地笑着,顿了一会儿,又道:“阿舅对吴王麾下文武了解多少?”
荀彧转头看向陈群。“略知一二。”
陈群点点头,又道:“那阿舅以为,汝颍系中,谁能和张纮、虞翻抗行?”
荀彧抚须不语。闻弦音而知雅意,陈群这句话说得很隐讳,意思却很明白,汝颍系缺少一个能与张纮、虞翻相当的领袖,郭嘉、荀攸或者钟繇都不行,陈群希望他能承担起这个重任。虽说是降臣,但他身份不同,又有汝颍系的雄厚人脉为后盾,他还是有机会的。
“阿舅,吴王善识人,前有庞统,后有陆议、诸葛亮,皆是一代英杰。观我汝颍系中,还真是挑不出能与这三人匹敌的少年,唯一一个有点机会的偏偏还是个女子。若不早做准备,汝颍系可就江河日下了,至少三四十年要仰人鼻息。”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