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冀州,倒不如由袁熙接任魏王,他一旁辅佐,积累些经验,将来征战立功,争取封王封侯。
袁谭对袁尚刮目相看。他本来以为袁尚会力争嗣位,毕竟袁熙为人平庸,又没有多少支持力量,根本无法和袁尚竞争,没想到袁尚年纪轻轻,倒是识大体,主动退出。心情激动之下,袁谭说了一句心里话。
“显甫,父亲在世的时候最疼你,是有原因的。你最像他。”
袁尚连忙谦虚了几句,随即又道:不管是袁谭为王,还是袁熙为王,也不管将来是投降孙策,还是继续对峙,刘备都是心头大患。此人轻于去就,反复难养,又侵占了中山、河间,就像顶在冀州腰肋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刺过来。因此,当务之急是消灭刘备,将半个幽州收入囊中。
具体的办法就是以兄弟不和为掩饰,袁熙联络刘备,诱刘备入伏,袁尚则出面与蒋干谈判,稳住吴军,以免太史慈或者徐琨、沈友趁火打劫,尤其是徐琨,他就在济南,一旦收到消息,随时可能跨过大河,进攻清河、魏郡,威胁邺城。
袁谭深以为然。他一直犹豫不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刘备。某种程度上,他不担心孙策。双方实力差距明显,不会有太多变化。以孙策的为人,加上袁权、袁衡姊妹的影响,杨彪父子的关照,魏国还有存续的可能。可是刘备就说不定了。刘备野心勃勃,觊觎冀州已久,一旦他让位,刘备必然对冀州发起攻击,不管是袁熙还是袁尚,都不是刘备的对手。
刘备通过逢纪与袁熙联络,想里应外合谋夺冀州,他也想将计就计,诱刘备入彀,奈何刘备一直没有行动,这让他有些焦虑。蒋干在邺城已经滞留了三四个月,再耽搁下去,谈判无疾而终,就只能等着秋后决战了。
有刘备在后,冀州根本无法全力以赴。
袁尚提出的这个计划也许可以解决刘备。吞并了刘备占据的半个幽州后,不管是与孙策对峙还是投降,底气都会足一些。
袁谭接受了袁尚的建议,并答应袁尚的请求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