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草料营养含量,无法供应他们几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无畏牺牲,而是保留自身元气的同时,最大程度测试出他们的后勤供应能力。”
“除非亲历过战场,你们在座的各位除了韩琦,谁都没体会过后勤线的压力是怎么一事。除非我们能蠢到一开战就把我们不成熟的全部军队送上去、被他们歼灭,否则他们的战线拉长一百里,所付出的后勤代价是几何式的,而不是线性的。”
“我假设,一个骑兵于作战状态下,每日最低粮草供应标准是十斤,那么他超过三十万骑兵每日的粮草供应是三百五十万斤。”
到此王雱环视一圈道:“各位,我说的这是最低的作战标准。也是一个大概数据,会因为作战形势不同,而发生很大差别。”
“理论上要供应这每日三百五十万斤粮草,如果决战发生在界河附近,他们的供应就会很轻松。换我统筹的话,不到二十万人的辅兵运粮队就能完成。这其实就是萧慧敢陈兵三十五万的原因。就是基于此我判断出一定要打,如果真是他陈兵百万那就是讹诈而不是要打。”
“如果我们后缩,把战线延续到沧州莫州定州一线,辽国所需的后勤维持数量会大幅增加。”
“假设我们直接把土地让给他,后撤至德州恩州赵州等‘真二线防御圈’。鉴于我宋境草料不可用、秋收时节未到,又鉴于经过动员撤离,辽人能征伐的宋境粮草和劳力有限,又鉴于骑兵推进速度几倍于步行后勤队,基于这四重客观规律,他们三十五大军所需的后勤队规模、会几何式上升到一百五十万甚至两百万以上。”
“若在加上正确的宣传和战术指导,有敌后区留守民众敢战队和游击军的骚扰,则辽国投入的后勤规模至少需要再翻一倍,后勤压力会到达他无法承担的极限程度。”
讲到此处王雱环视一圈:“我所谓的测试,就是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不利形势下牵着辽军鼻子走,进行有限交战,同时观察出辽军所能承担的后勤压力值,以便合理的测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