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的。
然而郁闷的在于,不知道小王和老王怎么得罪司马光了,司马光竟是毫不花俏的说王雱不学无术。
这个差评或多或少的让赵祯有些反感。因为这个问题上他司马光偏颇了,赵祯眼睛里那小子是:不学、有术。
越想越高兴,在这秋雨冷冷、内忧外患的时节里,听到那个舒州小孩的事让赵祯心中有了些暖意。
一激动之下,即便稳重的赵祯也笑道:“朕要传旨,钦赐王雱为……”
老太监阴阴的打断道:“陛下还请慎重,他现在只有十岁。”
赵祯只得闭口了。
老太监是他信任的人,是从小照顾起居、近乎奶爸一般的存在。于是现在老太监叫停有两层意思,第一王雱只有十岁,仅仅凭借一纸尚未证实有效的策论就加封,的确很不好,年纪就是硬伤。
当然这也是次要的。
不过最大的问题就在:现在司马光摆明了要和王家对着干。司马光是谁呢?他是宰相庞籍最得意的门生。现在的枢密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是相当护司马光的。
见皇帝迟疑了起来,老太监叹息一声,心疼的道:“为此陛下需要头疼些时候了,庞籍相公的面子不能不顾,但接地气的年轻派也需要鼓励和提拔。”
赵祯点了点头,转身走开的时候道:“传朕旨意,赐王雱‘舒州神童’号。另外朕决定改革科考,需让今后的考生知道,引经注疏作答的,同时还需阐明大义之节,才为上品。但凡不从微言而明大义者,只就书论书、引经解答的,那就叫王雱论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只为中品。那些引经据典都驴头不对马嘴,错漏百出的,就不要浪费朕的时间了。今后还需减少科考的场次,减少《九经》和辞赋的环节和比重。”
老太监吓了一跳,虽然皇帝早有过改革科考的想法,却是想不到小孩王雱对他的感触那么大,于这个契机把这个举措提了出来?
皇帝所谓的“大义之节”,还专门强调“从微言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