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范进的平凡生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章 家家有本难念经(第4/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导致了一部分土地不能作为耕地使用。

    这还得感谢江宁这里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士绅对于土地兼并的欲望不是太强,加上也没有藩王在这里就藩,否则土地只会更少。田地总数减少了,税收却没有得到减免。

    大明的优免制度一大弊端就是优免个人,不优免总数。不管一个地区出多少读书人,优免多少土地,这个县城应上解的赋税总数不变。不会一个县读书人出的多,就从上县变成下县。那些优免田地应纳赋税,会被摊派在其他没功名的百姓头上,朝廷不会吃这个亏。

    眼下情形就是九千多顷田要承担一万一千多顷田的田赋,同时由于江宁是留都,徭役比普通地区要繁重,这部分压力,也要由本地百姓自己承担。

    以眼下江宁城的繁华,对半分城的上元县,肯定不会只有那么一点人。但是明朝户口薄上登记的不是全部自然人,而是纳税人,不纳税的人不会出现在鱼鳞册页上。比如享受优免的士绅,再比如不承担徭役的军户。

    偏偏江宁当初是国都,以四十九卫拱卫,最多时有几十万军人在这里生活。虽然靖难后部分人北上,但是还有有十几万军人以及家属留在江宁。随着人口繁衍,通婚生产,军户越来越多,他们中大部分不是军人,不承担战斗任务,但是也不用承担赋役。

    除了军户以外,还有诸如隐匿户口的流民,又或是人户分离的寄籍者。户口上在别处,人在上元县里生活,比如董小五那种情况。这些人虽然住在上元,但是不承担赋役,同样也不是列籍人士。

    范进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情况,大明立国近两百年,不管多好的制度,到了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无数弊端以及后遗症。作为基层官吏就是这种弊端后遗症的承受者,怨天尤人没有意义,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少这些弊症的影响。

    现在对范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手上没有可靠人手。一共从家乡带来小猫两三只,又是武胜于文。关清的功夫过得去,在这里当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