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02章 监守自盗!(第5/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头有建筑、佛陀,房子,整一个微缩模型。

    珍妮没见过,因为张楠之前的藏品里压根没类似的东西。

    张楠已经凑近了在看,听到疑问,道:“这是个银质的坛城,又叫曼达坛城,就是佛教徒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模型,货真价实的华夏物品。

    我看…我看这应该是件清代中前期的东西,最有可能是乾隆年的。”

    珍妮是用英语问,张楠用汉语回答,反正她早就已经精通汉语、听得懂:这些用英语说起来不仅仅别扭,还难理解。

    “曼达,还是一股子印度味。”珍妮笑着道。

    边上托马斯中文实在凑合,半懂不懂都差那么半口气,更不用说一起拉来的杰瑞-古登考恩这个专家。

    还好,边上跟着阿廖沙、林明、马炜这几个华夏人,实时当起了翻译。

    就算翻译之后味道有点变,但至少不会当睁眼瞎。

    这边张楠微笑着对珍妮道:“还真没错,就是一股子印度味的华夏文物。

    这东西的叫法是梵文音译,叫‘曼陀罗’或‘曼达’、‘满达’。

    据佛经记载,古代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划定的界线就被称为坛城或曼荼罗。

    这种坛城一般上头是用塑或绘的工艺往上做神像法器,代表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

    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不同,极其复杂。

    到了华夏之后,为便于修行,后人根据坛城的内容,用金、石、木、土这些材料做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用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

    这东西一般是陈设在佛堂里的,这件银质,体量虽然一般,但做工非常精细,一般的工匠、银楼还做不出来。”

    说到这,张楠将这座坛城捧了起来仔细看,想找有没有制作人留下的标记。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