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就是为迎合当时外国佬的喜好设计烧造的。”
张楠说的是剡县方言,就算这里有人懂汉语他也可以肆无忌惮的说,绝对没人听得懂,妥妥的超级密码。
不过等到约翰也靠了过来,张楠出于礼貌又换成了英文,“你看瓶底的款识。”
说着把瓶子反过来,底部款识是两行竖写蓝款“乾隆年制”,不过特别有意思的是四个汉字外圈还有一圈英文:adecha。
再次摆弄看了下瓶子的细节,道:“广瓷外销基本是从乾隆年才开始,不过这个瓶子色彩丰富,用的是清末广zhou工匠自己弄出来的颜料,比乾隆时期用的进口料色彩丰富的多。
这应该是个清末寄托款加上外销瓷标准英文的离奇组合款识,不常见,不过也不算罕见,画工倒是不错。”
这句倒是汉语,免得摊主听见。
和摊主还了还价,最终花瓶以18磅成交。
“好东西?”
问话的是项伟荣。
张楠摇摇头:“便宜货,不怎么值钱。不过这东西漂亮,放在长岛的房子里挺合适的。这些外销瓷在欧美存留的数量非常大,这会的收藏价值不高,不过估计过些年就会有很多会回流回华夏,变成某些人捞钱的工具。”
这个花瓶虽然不错,不过就算20多年后也就是一两万的价,大部分回流的外销瓷花瓶甚至就几百几千的价格,只有极少数精品中的精品能上几十万的价。
至于在欧美,这玩意实在常见,后来价格虽然不再是地摊价,但那也是被华夏人自个炒作上去的。欧美国家的古董店里的华夏外销瓷可以说就是专门为华夏人准备的,欧美人自己买去收藏的极少!
但这个花瓶是张楠重生后遇上的第一个感觉还凑活的外销瓷花瓶,就算邮寄费都可能比买价贵,但还是买了下来。
付了钱,接过摊主用纸箱包装着的花瓶,正想走呢,结果看到摊主从折叠桌下的箱子里搬出个木盒子,往那个花瓶被卖后空出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